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大 家】品读家书

作者:郝安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11时57分21秒 编辑:redcloud

  至少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开始了鸿雁传书的历史。“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意义使用最早见于三国。

 

  家书写起来无拘无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我看更多指的就是家书。因为给家人写信的时候,你用不着字斟句酌,完全是借了汉字一吐心声。这样每一个汉字每一个人写起来都不一样,是每一个人直接的真情流露和思想表现。想想那时,一旦收到一封家书,一家人抢着看,轮着读,味如肴馔。情人呢,望眼欲穿收到情书,躲起来脸红心跳看不够,才小心收好,又忍不住拿出来,要折腾好几天,天天看不够,甚至一生看不够。就是现在,当很多人忧虑家书这座传统的博物馆面临坍塌的时候,有不少人仍愿意展纸研墨或敲击键盘带着思念书写家书,其实字是写出来的还是敲出来的倒无所谓,关键是代表他思想的这些物质的东西是自己心里倾泻出来的。读信的感觉、写信的意义真的和面对面的语言表达不一样,和一头连着一头的通电话不一样,和顶多只有百把字的短信也不一样,家书可以把不想说、不能说、不敢说的大胆写出来,那一页页纸、一个个字能够让我们看到、触摸和感觉到亲人、朋友的真迹乃至体温。还有,写信时的尽情倾诉,等信时的默默期盼,收信时的无限惊喜,这些美妙难以言说的感觉只有伏在灯下写信、站在路口等信、迫不及待读信的人才知道,才能体味。这时,家书里的每个汉字也就决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信息的集块、情感的集块、思想的集块。难怪有人把家书形容为中国的文化长城和精神长城。用文化和精神垒砌起来的长城,又如何会坍塌呢?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家书中不少名篇佳作,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刘邦的《手敕太子文》、曹操的《诫子植》、孙权的《让孙皎书》,到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骆宾王的《与情亲书》、欧阳修的《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人们抄录诵读,耳熟能详,唏嘘感叹,获益匪浅。西汉刘向在写给儿子刘歆的一封信《诫子歆书》中,告诫他“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把福因祸生、祸藏于福、福祸相倚的道理讲得透彻明白。东汉蔡邕教导女儿蔡文姬注意品德修养的一封短信,取譬巧妙,见微知著。因为文字不长,又还好懂,我们不妨拿来品读欣赏一番:夫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人咸知饰其面,而莫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在这样的家教熏陶下,文姬女士是既修饰面庞,又修养心灵,人品文品卓然有成,被后人称为才女。还有很多名人家书,谙世态,显真情,语见哲理,文显华彩,算得上是绝好文章。有人评价这类家书“概括了古代先哲之至理,是修身养性的准则,开家教训导之先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有包孕宇内之气,亘乎天地之道,实为千古绝唱。”譬如现在大家经常引用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出自上面提到的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写的那封《训俭示康》。还有大家经常想起、提到、借用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是语出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嘱托儿子刘禅的家信和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倒军中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这些话有的是一挥而就,有的是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因为说得好,说得到位,就成了经典,被人千百次地模仿。

 

  让我们继续来选读品赏。苏轼的《与侄千之书》,连标点在内87个字,寥寥几句话,却包蕴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诫侄子要多读历史典籍,以史为鉴,勤学自爱。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训子从学帖》家书中,这样要求儿子朱受之: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殷殷告诫:“对年长一倍之朋友,要持长辈礼。十年以长,兄事之。年少于己,而事业贤于己者,厚而敬之。”蒲松龄在《与诸侄书》的家书中,有一段专门讲写文章的道理,其实也是讲做人的道理。认为好文章的写作,都是“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唐诗宋词还把大量的诗词歌赋写在家书里。应该是公元757年的春天,诗人杜甫只身一人从长安城金光门逃出,直奔凤翔。也应该是这个时候,他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春望》。安史之乱不仅使盛唐河山烽烟遍地,更使许多人一家分离几处,生死难知。所以杜甫有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张籍有一句“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千古名言。我们在学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读文天祥的《狱中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读赵一曼著名的遗言。文天祥1283年1月9日在元大都菜市口英勇就义。家人整理遗物时,从其衣带中发现了他的遗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高贵与尊严。《与妻书》是林觉民写在一块白色正方形手帕上,死后由朋友寄给其妻陈意映的,全文“泪珠和笔墨齐下”,婉转千余字,字字情深,句句意重。赵一曼受命到东北领导抗日工作时,孩子才出生不久;烈士殉国就义前,最放心不下的是年幼的儿子。在从哈尔滨押往珠河的火车上,母亲给儿子留下了两封遗书,悲呼“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遗憾“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叮嘱“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冯玉祥将军在给儿子的信中,将儿子看作是“国家最好的瑰宝”,要求他“真正自爱,力争上游”,“为国家为社会而活”。儿子冯志洪从德国留学归来,父亲又亲笔抄写文天祥的《正气歌》赠予,并在末尾写道:只知有国不知有家,只知有公不知有私,只知为人不知为己,能如此便是真正有为之好青年。当代大翻译家傅雷给儿子傅聪的近百封家书,“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与其说是父子间的对话,不如说是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舐犊亲情、人生忠告、艺术体悟均见其中,是家训和谈艺录的完美结合。《傅雷家书》再版5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逾百万册。多少人读了再读、品了又品,舍不得释手。我们读这样的经典,就像嘴里含着一粒糖,经得起反复咀嚼,每一次咀嚼还都能品出甘苦百味,领悟到有用的东西。

 

  近现代湖南有三个人的家书值得一提。一位是曾国藩,他的家书堪称家训典范,是清末民初士大夫必读之书。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讲话作文对曾氏家书信手拈来,可见是常读熟读。作家唐浩明则称曾氏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曾国藩重治家教子,诗书传家,曾家也就名人辈出,凡五代不衰。一位是沈从文,他80多年前辞别新婚妻子,一个人回湘西探望生病的母亲。返乡途中在船舱里一封接一封地写了大量的家书,借以安慰亲人那颗悬挂不安且思念倍切的心。在一封信中,沈从文对妻子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张兆和女士曾捧着先生留下的数百封家书,深情地说“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至于在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岸英的家书里,我们看到的是新中国和旧中国的不同,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不同,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不同,毛泽东的子女妻舅和蒋介石的子女妻舅的不同。其观点、立场、方法、意义又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理性的永恒。

 

  写家书一开始决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家书尚真情,凡事先预谋付梓者俱非上品。”据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传统家书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私密性。家书是亲人朋友间的沟通与交流,写信时并不想也不知道此信以后会公开,因此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思念、喜悦、忧伤和期盼。再一个特点就是真实性。正因为家书属私密性文字,所以无须顾忌,更不必做作,讲的都是真话真事。第三个特点就是鲜明的个性。通过真情流露,家书能表达出一个人的信仰、追求、价值与观念,从而充分显示其个性。毛泽东毕生推崇鲁迅,说他是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是鲁迅,我们熟悉的真正的鲁迅;但在家书这个天地里我们还能认识又一个鲁迅。1929年五六月间,先生在与妻子离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时甚至一天给许广平写几封信,抬首昵称许为“小莲蓬”而“小刺猬”,说“我应该快到上海,去管住她”。这也是鲁迅,真正的鲁迅,重情重意的鲁迅。被毛泽东诗赞“纤笔一支谁与似”、“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在“狂吼的雷雨和着怕人的闪电”的夜晚,对丈夫胡也频说起了柔情蜜意的悄悄话:“一人蹲在家里只想哭”,信尾呢,一叠声地说:我真的是多么甜蜜而又微笑的吻了你的来信好几十下呢!1954年邓颖超写信给在广州的周恩来,称周为我亲爱的老伴,说:“三十年前你和我是天南地北害相思,这次我和你又是地北天南互想念”。周恩来1950年1月在火车上给邓颖超写了一封短信,将自己离京三日来的具体生活包括什么时候开车,什么时候就寝、起床,什么时候经过哪里、到了哪里,见了哪些同志,详细讲给妻子听,特别提出自己一路很注意休息,嘱妻子不要担心,并“希望你由于我的离开,能得到一个月的安心休息。回来后,能看到你更加年轻,那将如何快乐?!”信的开头是昵称“超”,结尾是“再见,我的老伴!”夫妻相濡以沫的思念和爱意在纸笔间流淌,表露无遗。

 

  家国天下,尺书见证。由于家书里记载的家庭琐事往往和那个时代的大事连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大事发生时,那些普通参与者又成为了创造历史的主人。譬如我们三四十岁以上的同志,每个人都可能收藏有一封、几封或一摞纸页发黄的家书,里面记载的固然都是每一个人身历的一点一滴、所思所念、所悟所感,但把每一个人最宝贵的记忆留下,也就为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的全貌留下了最宝贵的证词。家书可以纺织一个家庭的历史,也在无意中纺织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历史。我们每个人就是这部历史的亲历者和创造者之一。有人说:在家书里面看到的是活的过去,你会发现那些流逝的人物、事件就在你的旁边鲜活地存在,你可以重新地体验当时的感情,你可以活好多次。物质的东西无疑会离我们渐行渐远,但精神的东西却将永远留在历史的某一页。家书,一个充满温馨而又让人激动的词语,一份原汁原味的期盼和念想,过了许多年以后,我们翻看一次,就可以重温曾经有过的工作和生活,也就多活了一次。

 

  无论花开花落,月盈月缺,梦破梦圆,无论岁月在它前进的一路怎样热闹地更替,也无论如今的科学技术使我们人类交往、交流、交谈的形式演化出多少缤纷,发生怎样的变化,家书,这种古老的情愫传递方式永不会绝迹。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试试看吧,当你闲提碧笺、发出一封,或望断鸿雁、收到一封,它就那样静静地躺在某一处角落,为我们藏了一份记忆,存了一段真情,留了一缕温馨----

 

  那是母亲站在山头目送儿女远行的一抹身影,是情人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一双泪眼,是亲人、朋友、同志在人生路上相依相携、相扶相帮的千万句叮咛……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