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岳麓讲坛】话剧艺术的魅力

作者:王晓鹰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5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1日 05时01分52秒 编辑:redcloud

  

 

  

 

《茶花女》剧照

 

  《资本论》要排成话剧了!150年前,伟大导师马克思埋头撰写《资本论》时,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如此深奥的理论著作《资本论》还能被排成话剧在上海首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说,他们会引入时下流行的漫画、音乐剧甚或拉斯维加斯的舞台秀等艺术元素,来打造一台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时尚性于一身的“好玩”话剧《资本论》。话剧真能把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再现于舞台?话剧真的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吗?本期“岳麓讲坛”我们特推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先生《话剧艺术的魅力》一文,请广大读者关注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始终有所谓的七大艺术在伴随着,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我们所说的话剧,是相对于我们的戏曲而言的。戏曲是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戏剧形态,而话剧是一种外来的演剧艺术,所以我们通常说,话剧是舶来品。

 

  话剧艺术在世界上的发展历史已经有2500多年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形成的古希腊戏剧,应该说是话剧艺术的源头。古希腊戏剧中最有名的悲剧叫《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就是表达一种为了人类能得到光明而不惜遭受苦难的盗火者精神。另一个著名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则表达了对人和命运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对人和命运这样一种深刻关系的感悟。这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还在经常上演的一个戏。后来,经过长达1000年的文化上的黑暗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欧洲的中世纪、封建时代,欧洲进入了辉煌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候在英国出现了伟大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佩斯》。另外他还有像《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这样一些脍炙人口的喜剧。这些不朽的剧作,400多年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不停地用各种语言上演,不停地和各种民族文化互相碰撞融合。

 

  在世界范围内,如果说莎士比亚是上演最频繁的剧作家的话,那么在这个排行榜上处在第二位的就是俄罗斯的契诃夫。契诃夫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一个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的伟人。他的戏剧作品《樱桃园》、《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海鸥》和《普拉东诺夫》,也都不停地在世界各地上演。这几个戏在中国都上演过。对于中国话剧影响比较大的另外一个经典剧作家,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挪威的易卜生。他的代表作就是《玩偶之家》。现在经常在国际舞台上演出的,是他早期的一个作品,叫《培尔•金特》。这个戏我们中国也演过,我自己就演过《培尔•金特》。目前在世界上,戏剧艺术创作和演出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而且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有着十分精彩的戏剧演出艺术。

 

  中国话剧是一个从外国引进来的舶来品,话剧是20世纪初才被引入中国的。如果说话剧在世界上已经有了2500年历史的话,那么在中国,目前的历史只有100年。具体地讲也就是1907年的2月,在日本的东京,有一批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一个演剧剧社叫“春柳社”,上演了《茶花女》。很有意思的是《茶花女》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是由李叔同,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很重要的人物----弘一法师演的。这次演出活动,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4个月后“春柳社”又在东京上演了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因为这些重要的演剧活动,所以1907年被定为中国话剧元年。

 

  中国的经典剧作家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曹禺和老舍。曹禺的代表作像《雷雨》、《日出》、《北京人》都一直不断地在演出着。《茶馆》和《龙须沟》则是老舍的代表作,《茶馆》更是在国内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在这里特别想介绍一点,就是中国话剧艺术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是它在中国开始挣脱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以一种新文化,或者说以一种先进文化的姿态进入中国的。其次,它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历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活动的,周恩来亲自关怀下成立起来的十大抗敌演剧队,还是在重庆的大后方戏剧,或者在上海、在北京的所谓沦陷区戏剧,这些话剧活动都明里暗里,直接间接地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解放区的戏剧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这里跟大家讲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侧面印证这一点。有一些知情的朋友都知道,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台湾都基本上没有真正的话剧演出。他们的话剧是在他们进行文化开放和政治开放以后,由一批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像赖声川这样的人,在台湾开展起来的。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民党逃往台湾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带走话剧演出团体,没有带走话剧表演艺术家。1949年4月,也就是新中国成立6个月以前,来自解放区的话剧工作者和来自国统区的话剧工作者,两方面会师,共同组成了当时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第一任院长是廖承志。1956年,中国话剧艺术的先驱和艺术大师欧阳予倩建立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并且亲任院长。这两个剧院在各自经历了50年漫长、曲折、丰富、精彩的历程以后,于2001年走到一起,合并组建了现在的中国国家话剧院。

 

  下面再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话剧艺术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现实感。话剧艺术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现实感,它是以演员的表演艺术为核心形成的一种现实感。话剧艺术的核心是演员的表演艺术。我们经常讲音乐家的创作工具是乐器,画家的创作工具是画笔、颜料或者画面等。而演员的创作工具就是他自己的身体,他自己的声音。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话剧演员的基本的创作应该就是以对话的语言和有人物逻辑的行为,生动地塑造处在戏剧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这种创作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这种创作方式,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跟人们现实中的生活状态是非常接近的,特别是跟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状态是非常接近的,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表达思想,表达情感,互相交流。这种方式跟人生活当中的状态和交流方式非常接近。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样的一种方式使得话剧演出比较别的艺术门类,甚至于比较别的舞台艺术演出门类,包括舞剧、歌剧、戏曲等,更容易在无形当中激起观众的认同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话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震撼和哲理的思考。这是话剧艺术的现实感。

 

  第二个特点是现场感。同样是演员表演,话剧和电影、电视最大的不同是,演员的表演创作和观众的欣赏接受是在同一个时空里进行的。比如说我今天给大家讲话剧艺术,这就是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时间。假如我是前两天念这个稿子录下来,然后今天在这放一个录像机,放一个屏幕给大家看,那就不是同一个空间和同一个时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感觉和我在这里同时给大家讲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它的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这点区别,对于表演和欣赏的双方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心理影响。它对观众直接交流的这种撞击,和现场的气氛的包围,会强化我刚才说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现实感。有的时候它甚至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跟演员,包括跟在场的其他观众融会在一起的感觉,也就是说与现场艺术气氛融合在一起的忘情的、忘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看话剧演出所独有的。而这种现场的表演,这种直接交流的创作状态,对演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说,它需要演员有更好的素质和更高的技巧。最起码必须在整个的演出中,保持连贯的创作状态,一气呵成。这是话剧对演员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它不像影视可以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分开来拍,一遍不行可以拍第二遍,一个镜头可以拍很多遍,甚至拍十几遍,然后最后由导演选择一个最好的,用一种技术手段剪接起来。话剧是不行的。它必须在现场一气呵成地完成整个的人物创作。所以说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他有可能演好电影、电视,但他不可能演好话剧。现在大家看到的,活跃在影视界的著名的演员和明星,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都是话剧演员或者是话剧演员出身的。

 

  第三个特点是综合性。其实按说话剧只要有了演员和观众这两方面就可以成立了,但是为了强化刚才所说的现场演出的这种感染力,或者说强化视觉现象和听觉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话剧艺术还要吸引各种艺术手段,所以说话剧艺术是一门集文学、表演、美术、灯光、音乐、舞蹈和现代科技手段等多种艺术成分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而将这些综合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工作,是由导演完成的。

 

  第四个特点是包容性。话剧艺术有一个宽厚的兼容并蓄的胸怀,有一种包容性。因为话剧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它吸收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艺术特点,包括偏重语言塑造的戏,或者是偏重形体表达的戏,这种不同风格的追求;包括是经典性的演出,或者是实验性的演出,这种不同层次的定位;包括有大剧场、小剧场这种不同的演出形态。所以说话剧艺术是一门包容性非常强的演剧艺术。

 

  最后,我想讲一讲,话剧艺术在我们今天建设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时代潮流当中的一些影响。今天人们的生活状况、价值观念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而这种改变对于话剧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话剧艺术具有相当的经典性和实验性,但是今天的潮流,是一种快餐文化和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需要转而用娱乐性和通俗性来要求话剧艺术,或者说是不是要仅仅以娱乐效果的强弱来定义话剧艺术的艺术价值的高低,这是话剧面临的一个挑战。话剧艺术是一个在现场的、同时间的演出。这种传播方式决定,它不占有大众传媒。这种传播方式决定了它的受众基数不会很大,而且也决定了,话剧艺术在商业性,或者说市场竞争力方面会有一些欠缺。这就带来一个话题,就是我们一定要用商业化标准来决定某种文化艺术的命运吗?这也是话剧艺术今天面临的一个课题。当然包括,是否能够说话剧艺术与现代化的发展不是很适应?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不是那么简单的。应该说话剧艺术是一个十分都市化的艺术,它跟很多都市化性质不是很强的艺术是不太一样的。话剧艺术的都市化特点非常强。它形成的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一点。前面讲2500年以前,古希腊形成话剧雏形的时候,它就是在古希腊城邦里的祭祀活动里产生的。而几千年的话剧发展历史,都是在都市文化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到了今天的现代化都市,我们看一看,后工业的现代化大都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话剧艺术十分发达的城市。这个现象可以说明,话剧艺术跟现代化同步是有可能实现的,它不应该被现代文明发展所抛弃。比如像纽约这样的城市,就这一个城市就有300多个大大小小的剧团。比如像莫斯科,每天晚上都会有50多台话剧在演出,每天同时在上演,我指的是它的演出季。比如在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城市,如果你愿意,可以每天看不同的话剧,连续看一两个月。所以说,话剧艺术,已经成了现代都市文化的代表性形态之一了。中国话剧的现状,虽然讲起来不是那么很乐观的,但是也一定会朝着更加都市化,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从现在北京、上海的观众构成,其实应该可以看出这一点来。我们做过调查,我们的观众构成有几个特点,年轻化、学历高、白领阶层、知识分子。像这样的观众构成,应该会使话剧更多地往都市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所以我认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发展精神文明的社会要求必然会越来越迫切。而精神文明或者说先进文化的建设,仅有消费性娱乐,或者说仅有商业性文化显然是不够的。人们的文化生活会越来越丰富,艺术欣赏经验也会越来越多,人们的欣赏品位都会随之提高的,而欣赏的选择性也会随之扩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社会的艺术创作带给民众的文化消费,就应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层次。仅有浅层次的娱乐,浅层次的感动肯定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灵魂。从我们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会有越来越多的灵魂关注。正所谓“衣食足知荣辱”,所以说人们在精神上对高尚的娱乐,深刻的娱乐,可以引起深刻共鸣和深入思考的娱乐,这样的一种需求,不仅不会减弱,我想一定会越来越强烈。而话剧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它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将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引向一个比较深入的层面。这使话剧艺术可以更好地达到艺术效果,并且带着观众引入对自己心灵的观照和反思。深刻的情感震撼和深刻的反省思考,可以给人带来深刻的娱乐,而深刻的娱乐对人的影响,乃至于对一个社会的精神建构的影响,也会是深刻和长远的。我想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话剧艺术确实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独特的优势。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观看《虎踞钟山》的时候,曾经对演职员说:“话剧艺术的魅力是不可替代的。”我想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基本事实,话剧艺术的魅力不可替代,它在我国建设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中不可或缺,它应该是我们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