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记得住乡愁
————成都市美丽乡村见闻启示录

作者:任晓山 马乔 王向丞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0日 12时10分26秒 编辑:redcloud

 

  乡愁是什么?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青砖黛瓦如诗如画,更是民风淳朴亲如一家……5月下旬,“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党刊全媒体增强“四力”教育实践采访活动在四川举行,我们实地走访了成都市浦江县、郫都区、崇州市、都江堰市等县市(区)的多个村(社区),近距离地感受了成都的乡村之美、乡民之福、乡愁之浓。

 

 

 

巴蜀山村美景如画

 

  “巴蜀风光不胜游。”自古以来,巴蜀景致令人神往、让人沉醉。此次走访美丽乡村,川山川水,绿树红花,屋舍俨然,韵味别致,真是处处风光处处景、各个村庄各不同。

 

  从成都出发,约一小时车程,便到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该村原名集凤大队,1965年在农业学大寨、改土改田运动中成为一面旗帜,起名战旗大队,后改为战旗村。近年来,该村按照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产业发展为关键、现代治理为保障,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路子,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等荣誉。凉亭楼阁、村民广场、公园步道,置身其间,惬意舒适之感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2018年2月12日,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战旗村视察,给予高度评价。

 

  与战旗村不同,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而得名。行走村里,家家都搞竹编,随处都有卖竹编的摊点。民居、民宿等建筑都以竹为特色。这些年,该村以设计为媒、以文创为魂、以治理为本,将特色农业、竹编产业、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及美丽新村建设融为一体,实现时尚优雅的乡村环境、友善公益的村民风貌,营造“竹编韵、天府味、国际范”的新中式川西林盘。

 

  位于成都西南方向的蒲江县寿安镇插旗山村,则俨然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江南山水风景水墨画。步入其中,仿佛泛着淡淡的香味,透出宁静致远的意境。村民由衷地说:“每天早上随着第一缕阳光而起床,呼吸带着泥土芳香的新鲜空气,傍晚沿着右干渠欣赏村子里山水人文有机融合的靓丽风景,大家三五成群地来到幸福广场跳跳广场舞,便是我们插旗山村美丽和谐的乡村生活。”十多公里外的西来镇两河村,过去曾是出了名的“弱村”“穷村”。20多年来,在村支书姚庆英的带领下,人均收入从不到1000元增加到36600多元,先后获评省级“四好村”“四川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四川百强名村”“四川十佳治理有效村”,姚庆英也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再往西,甘溪镇明月村,则依托茶山、竹海、松林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4口古窑历史文化资源,以安居、乐业、家园为目标,按照新老村民共创共享幸福美丽新乡村的定位,引入陶艺、篆刻、草木染等文创项目及艺术家、文化创客,形成以陶艺手工艺为主的文创项目聚落和文化创客集群,走出了一条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振兴乡村之路。

 

  成都市西北方向的都江堰市,以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中外。五月时节,春风拂面,大地似锦。走进都江堰市七里诗乡,游人如织,缕缕诗情画意弥漫在田间地头,一幅“乡村振兴千家欢,菜花丛中万户春”的乡村画卷沿着步行绿道徐徐展开。差不多一个月前,流淌着芬芳、诗意、乡愁的首届都江堰七里诗乡田园绿道赏花节刚刚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梭在绿道上、田垄间、林盘里,兴奋不已,由衷赞叹:“一片绽放美好愿景的油菜花用最鲜活生动的方式讲述了关于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的‘春天的故事’。”

 

 

 

因地制宜各有所长

 

  一路走来,这些村(社区)都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将它们放之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大主题下来考察,我们觉得有这样几点比较明显、也卓有成效的做法经验。

 

  党建领村。比如战旗村,该村有很好的党建传统,特别注重发挥党总支政治引领功能,以此带动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便民服务组织、社会组织协同配合,建立“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机制,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同向发力,形成了友善淳朴、守望相助、开放包容的村风村貌。比如两河村,20多年来,重视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锻造“五心品质”(公心、真心、爱心、良心、责任心)干部、培育“三气精神”(正气、大气、锐气)党员队伍,创新“1446”工作方法(坚持“一核三治”治理机制、推行日常工作4种制度、服务群众4种方式、党员管理6项制度),乡村振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比如插旗山村,多年来坚持“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证、德治为支撑”的治村思路,明确“湖山乡旅,橘香插旗”的发展定位,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型社区治理,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特色产业、社区服务、生态环境等得到全面提升。

 

  改革兴村。比如战旗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以产权活带市场活,吸引资本下乡、人才进村、市场主体再造。2015年9月,引资7000万元打造集酒店、文创、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特色“香境”商业街。2017年,村集体经济总资产达46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62万元。比如郫都区三道堰街道青杠树村,积极探索土地改革,将零星、分散、闲置的480亩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复垦,用于建设美丽乡村。再比如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通过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按照4A级旅游小村标准建成,改革探索出“1+3+N”治理机制,即一个村级党委为引领+三个新居党支部为抓手+N种村民自治方式,解决了“民心怎么聚、新村怎么管”的问题。

 

  产业强村。比如明月村,坚持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强力推进农业与文创、旅游、商贸等跨界融合。打造“茶山竹海”特色农业,全域推广土壤改良和绿色防控,建成有机茶叶基地2000余亩,建成雷竹园区6000余亩;引入蜀山窑、明月轩篆刻艺术博物馆、呆住堂艺术酒店等文创项目45个,多元化的文创产业集群塑造了明月村文艺乡村新形态;依托“茶山竹海明月窑”等特色资源,成立明月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推出农事体验、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体验等项目,引导村民发展创业项目27个;打造集家庭农场、林盘民宿、农事体验、研学课堂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开发了明月茶、明月果、明月笋、明月染、明月陶等系列明月造旅游商品,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2018年接待游客2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约3000万元。

 

  文化活村。比如都江堰市的七里诗乡,诗歌传统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近两年来,该乡利用天府精华灌区的地理优势,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和内涵,以田园诗歌文化为魂,对乡村生态旅游点位实施诗歌文化氛围打造,提升了七里诗乡乡村生态旅游品质。“柳街薅秧歌”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先后吸引舒婷、杨牧等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成为“新村民”。“猪圈咖啡”在品味现代时尚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对川西林盘的乡愁记忆。柳风农民诗社,吸引会员320余人,本土诗人撰写的《七里坝之恋》,既传承弘扬当地诗歌文化和农耕文化,又有效推介当地旅游资源、人文风情,形成良性文化生态。今天的七里诗乡,已成为国内非常有文艺范儿的乡村典范。

 

 

  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此次到成都采访,我们比较直接、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领略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无限风光和光明前景,内心很振奋,体会也很深。

 

  必须建强一个堡垒。所到村(社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这和做其他工作一个道理,党建工作搞得扎实,业务工作自然能走在前列。乡村振兴尤其如此。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战略谋划、工作部署、任务落实,才能处处都有主心骨、事事都有领头羊,自然就能“一张蓝图干到底”“天翻地覆慨而慷”。

 

  必须坚持一个原则。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否则的话既不现实,也不符合老百姓的意愿、期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定位进行谋划推进。老房子、老院子,因型赋意;老技艺、老遗产,就地做强;老记忆、老传统,传承发扬……这样做,既可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也有效节约了资源。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之路,才是最佳路径,也才能真正留住乡愁。

 

  必须明确一个中心。美丽乡村不能见物不见人、造景不化人,任何时候都必须强调“人”这个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更是为了人民。既要充分发挥原住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要发挥更多“文化移民”“产业移民”“新兴移民”的带动作用,还要注重引进一些有眼光、懂经营、善谋划的乡村振兴人才,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力量。只有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美丽乡愁才能为老百姓所牵挂、为青年人所接受,也才能传承下去。

 

  必须突出一个支柱。乡村振兴要有后劲,关键还得有产业支撑。或主打乡村民宿,或打造特色旅游;或依凭自然风光,或凸显人文景观;或发展休闲农业,或集聚特色餐饮;或对接规模种养,或嫁接专业公司……只有支柱性产业立起来、强起来,乡村振兴才有内生动力、才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