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聚焦“四有” 抓好产业扶贫

作者:黄四平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03日 02时46分15秒 编辑:redcloud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汝城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聚焦“人人有技能、户户有产业、村村有基地、全县有特色”目标,走出了一条绿色化、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扶贫路子。全县累计脱贫18220户60275人,产业脱贫人数占比超过85%。

 

  因地制宜,连乡成片出规模。发展产业,因地制宜是关键。汝城立足发展优势,彰显特色,赢得市场。示范带动全面开花。以示范基地为抓手,建设米、蔬、茶、果、养殖等示范基地267个,带动文明水果、暖水蔬菜、泉水茶叶、马桥生姜、南洞茶油、热水南竹、延寿小米椒、濠头艳红椒等扶贫产业“百花齐放”。龙头引领主体壮大。采取企业引领、能人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把技能能人培养成种植能手、把种植能手培养成种养大户、把种养大户培养成合作社骨干,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13家。培育示范合作社82家、家庭农场415个,实现村村都有合作社、项项都有带头人。品牌创建形成效应。以质量树品牌,以品牌拓市场,认证“三品一标”34个,省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优质农产品畅销粤港澳,成为“香饽饽”。

 

  因户施策,抱团取暖共发展。根据贫困户发展能力、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群众增收。“订单联结”带动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保底收购、统一农业保险的“五统一”模式,化解技术、市场和灾害风险隐患,确保农户种得了,卖得出,有效益。“入社联结”融合发展。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种养资产、水面林权等入股合作社,62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8000多户贫困户联合生产、抱团发展。“股份联结”共享发展。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有发展能力和偿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信贷支持;对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户,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

 

  因势利导,产业融合促增收。产业就业两手抓,生产销售两手硬,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园区经济延长产业链。以园区为主战场,东莞电子行业协会30家企业抱团落户,7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农产品科技园,52家企业入驻农产品电商物流园。发展全域旅游打造“金饭碗”。做足“旅游+扶贫”文章,实施卢阳理学古镇、热水温泉小镇、三江口康养小镇、文明长征小镇、土桥古祠堂之乡等特色小镇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10057名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发展电商扶贫搭建“直通车”。大力建设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动农村电商全覆盖,培育电商骨干企业15家,开设网店2000余个,线上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

 

  因人帮扶,扶智扶技强动力。既“输血”更重“造血”,让群众创业有资金、生产有技术、致富有门路。提供“滴灌式”资金扶持。出台产业扶贫奖励扶持办法,近四年累计投入3.26亿元用于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发放产业奖补资金9750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9亿元,设立2900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覆盖贫困户8608户。抓好“菜单式”技能培训。坚持群众需求与产业需要相结合,将“人人有技能培训”办到田间地头、送到家家户户,实现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当地创业无缝对接,完成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0220人,150家扶贫车间新增3065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推行“蹲点式”指导服务。推动千名农技人员下乡村,每村安排1-2名科技特派员全过程跟踪指导。实施“百企联百村”,组织93家重点企业对接80个贫困村,帮助解决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如今,汝城呈现出“自己干、政府帮,不等不靠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中共汝城县委书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