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湘西州:山乡盛开幸福花

作者:周亚明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03日 03时42分30秒 编辑:陈家琦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湘西州,因群山阻隔,交通闭塞,物产匮乏,曾经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到2013年年底,全州8县市中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65.78万人,大多分布在偏远闭塞、环境相对恶劣的中高海拔地区,贫困程度深、分布地域广,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湘西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当时最为偏僻、最为落后的深度贫困村花垣县十八洞村。从那时起,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以十八洞村为引领,在湘西绵延逶迤的大山里,到处都掀起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热潮。


微信图片_20201120164055副本.jpg


(一)

4月19日,2020中华茶祖节上,吉首市马颈坳镇党委书记吴文娇将直播现场搬到了隘口村茶园的采茶现场。直播现场,吴文娇一身苗家服饰,背后是群山环抱绿油油的茶园,茶园里隐约可见三两成群的土家苗家大姐在忙碌。半人高的茶树,泛着翠绿,星罗棋布,满山遍野。云蒸雾绕的山上,点缀着这里三幢、那里五幢的苗寨和土家山寨。山腰间还保留着不知年代的茶马古道,山脊上是若隐若现的南方长城古墙。看到这绿水青山孕育出的好茶,粉丝的热情瞬间被点燃,纷纷表示,一定要来看看这好山好景,尝尝这好茶和美食。吴文娇说,如果没有疫情,清明茶采摘的季节隘口村是最热闹的,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或踏青采茶,或观景摄影,茶旅融合的“产业+旅游”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隘口村致富的好门路。即便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得益于直播带货新营销方式,茶叶销售逆势上扬,茶农收益稳中有升。

作为湘西州府的吉首市,2013年仍有贫困人口43153人。地处深山的隘口村更是典型的贫困村,改革开放之初,这里95%以上的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近年来,吉首市按照“兴茶兴市、富市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湘西黄金茶产业,推进“一人一亩茶园”脱贫计划,让黄金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纳入茶叶扶贫产业规划后,6年来,隘口村茶园面积从3000亩扩展到16000亩,人均茶园面积近5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种茶2.5亩,茶园每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

那大山云蒸雾绕滋润出的丛丛茶树,如绿毯,像锦缎,似画廊,堆满了隘口的山山岭岭。看一遍茶展览馆,品一杯黄金茗茶,尝一顿黄金茶餐,走一次茶马古道,寻一段苗疆边墙,游一圈四季茶海,瞰一湾司马河谷,炒一捧自制香茗,听一堂支书党课,住一宿茶庐民宿,“十个一”的休闲游一定会让人收获多多。茶谷瀑布、茶马古道、南长城等蕴含湘西历史文化的景点,勾起了人们对神秘湘西的无限向往,让隘口这个“茶旅小镇”开始闻名遐迩。2017年,依托茶旅融合,隘口村成功摆脱贫困。


微信图片_20201120164131.jpg


(二)

“过去种田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连件新衣服都不敢买,现在手上随时都拿得出余钱,日子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芙蓉镇事好找些,有事做就有钱挣,虽有政府帮忙,自己也要努力。”谈起现在的生活,赵德军脸上满是喜悦和感恩。今年51岁的赵德军是永顺县小溪镇雨阳村人,雨阳地处偏远,从村里外出,只有一条顺着溪流的曲折的山道,步行近1个小时才有通车的公路,去一次县城要4个小时。由于地处大山深处,3亩冷水田年产量只有2000余斤。回忆过去的生活,赵德军感慨:“没出路,每天再辛苦也挣不到钱。”转机出现在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8年,赵德军和乡亲们搬到了永顺县芙蓉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在芙蓉镇,赵德军一家7口分得100平方米和75平方米两套房子。芙蓉镇历史悠久,旅游业发展迅猛,不愁没有就业机会。在政府的帮助下,手有残疾的赵德军很快找到了景区清扫卫生的工作,每个月有1800元工资,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家里其他有就业能力的人也都在芙蓉镇找到了工作。

赵德军成功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的背后,是永顺县“十三五”期间,涉及23个乡镇、224个村(其中整体搬迁村28个)、368个整体搬迁村民小组、479个自然寨和地质灾害点,共计6746户2653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些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在产业、就业、服务等配套措施扶持下,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截至2019年年底,永顺县1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31.52%下降至0.66%。


王登拍1.jpg


(三)

在泸溪县武溪小学,乡村少年宫是同学们现在最喜欢去的地方,以前只能在电视中看到城里孩子的各种有趣活动,如今成了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场景。每当乡村少年宫举办活动,校园顿时成了同学们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泸溪县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的生动写照。

教育扶贫,对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泸溪县来说,无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石榴坪乡红桥教学点位于湘西州泸溪县和怀化市辰溪、麻阳三县交界处,一二年级附带学前班常年有30多名学生。以前简陋的一栋平房四间教室,没有围墙和校门的教学点,更谈不上有什么校园。学校地处山顶的一个丁字路口,来往车辆较多。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取消所有的文体活动,老师时时叮嘱好动的孩子们课间休息时间不要到外面去,只能在教室内或走廊间玩耍。

2016年,泸溪县出台《村小建设与管理制度》,对全县所有村级小学进行提质改造,按照统一规范的基本标准进行建设。“一个校门一道墙,一张球台一根旗杆,一台电视机一套卫星电视接收器,一套教学教具一套音响设备……”“三十个一”成为全县133所村小的标配。改造升级的红桥教学点有了自己的校园,干净宽敞的校园内,孩子们终于能自由安全地玩耍了。

“要全面脱贫摘帽,实现乡村振兴,根本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动员社会力量,共同重视关心下一代成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穷县办教育,泸溪县委书记杜晓勇是这样理解的。目前,泸溪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前至高中段15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四个阶段每生每年分别补助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3年来,共发放补助7782万元,惠及学生2300人次。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湘西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奋力前行。7年时间,全州累计减贫64.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10046元。省级贫困县吉首市于2017年脱贫摘帽,7个深度贫困县于2019年全部脱贫摘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总体上已一去不复返了,曾经贫困落后的湘西大地处处盛开幸福花。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