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毛泽东在陈家坊机智脱险

作者:吴义国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9日 11时30分50秒 编辑:陈家琦


寻访湖南红色旧址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打响。而在这一天,起义的最高领导者、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却经历着生死考验。他在从安源赶往铜鼓准备领导驻军起义时,却在浏阳张家坊七溪村(现江口村)陈家坊被国民党拉拢的民团抓住。他藏进一个水塘里、巧施妙计才得以脱困。

陈家坊地处大围山南麓,初秋时节依然绿荫苍翠。登高远眺,几处小水流汇合后一路曲折向前至陈家坊。20世纪初,这里曾是湖南与江西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浏阳河水运的重要渡口,曾繁华一时,有“小南京”之称。站在这块土地上,时隔90多年,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当年遇险脱困的惊心动魄。


化  名

1927年9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布夺取长沙的命令,要求各地武装力量赶紧动员,限于9月16日会师长沙,夺取省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和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到铜鼓去领导驻军起义,“奔走于汉冶矿工和农民武装之间”组织军队,策划秋收起义。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弥漫整个湖南,设下重重关卡严查与共产党有关联的人员。

一路上,毛泽东小心翼翼,化名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潘心源扮作富商陪同,中共安源市委派向导为他们引路。潘心源是浏阳丰裕山任家渡人,马日事变时坚持以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大屠杀,积极参加秋收起义准备工作。一行人日夜兼程,好不容易来到湘赣边浏阳通往铜鼓的地界,但由于向导在三岔路口留下作路标的树杈被风吹动,潘心源与毛泽东误入了张家坊地界。这里临近浏阳县城,是中共地下党经常活动的区域,国民党军戒备森严,对过往行人盘查严格。9月7日晚,毛泽东一行夜宿陈家坊。

当地人对外来客人十分热情,毛泽东个子高大,相貌堂堂,更是引起了村民的关注。据村民陈年生回忆,他的祖母李学连就曾见过毛泽东。上世纪60年代末,《毛主席在安源》的油画印发到广大乡村,李学连就指着画像对儿孙们说:“就是他,当年都叫他张先生。”

第二天,天刚亮,挨户团(湖南、江西等省农村的地方武装,1927年革命失败后,许多地方的挨户团变成反革命的武装组织)团丁就上门查询来了。面对盘问,毛泽东掏出证明说,“我是安源来的采购员,是到万载去买夏布,到铜鼓去买茶油的。”团丁们没有发现破绽就离开了。


借  钱

为防不测,毛泽东跟潘心源借了20多块银圆,以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陈家坊是从浏阳前往铜鼓的必经之地,陈家坊有一家饭店,叫“酒饭便益”,为来往的行人提供食宿。为方便行走,毛泽东一行租了一副竹轿,没想到在这里歇脚时,再次被挨户团盯上了。因为轿子上没人,抬轿的人看起来却颇感吃力,很明显用来抬轿的竹竿里另有乾坤。被怀疑的毛泽东一行,被关押在陈家祠堂旁的一间房子里,团丁们立即向族长陈月初汇报。据担任过当地生产队队长的胡玉明介绍,他的外公陈炳藩在当地德高望重,毛泽东送给他一个藏有数块银圆的枕头,请陈炳藩关照。陈月初听了陈炳藩的介绍后说,“拿了人家的钱,就不能要人家的命”,暗示放过毛泽东一行。毛泽东趁机离开,不料团丁们很快又追了上来,再次抓住了毛泽东,准备将其带到张家坊镇上的民团总部审问。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到了民团总部绝对在劫难逃,于是决定设法逃跑。毛泽东故意装作腿痛,一瘸一拐走得很慢,落在后面。潘心源等人与毛泽东配合默契,借机快走与毛泽东拉开了距离。聊天中,毛泽东得知押解自己的团丁是湘潭老乡,还是一个雇佣兵。毛泽东便巧用老乡关系拉近感情,又给了他几块银圆。团丁提议释放毛泽东,可是负责的队长不同意,毛泽东只得另谋他计。


脱  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二百米的地方,毛泽东终于找到了机会。那里有一处山坡,坡下有一个三岔路口,山林茂密,地势险要,有些疲惫的团丁们眼见就要到目的地,渐渐放松了警惕。毛泽东故意将口袋里的银圆弄得哗哗作响,引起了团丁注意,然后猛地抓出一把银圆往路边一扔,趁团丁们哄抢银圆之际,毛泽东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便跳进水塘,在水塘边的密草丛里躲了起来。

天渐渐黑了下来,民团终于放弃了搜寻。毛泽东悄悄地爬出水塘,才发现鞋已经跑掉了,脚板上满是血泡。谢觉哉在《浏阳遇险》中描述当时的情景:“人声听不见了,他爬起来,涂了些泥在腿上,装作农民的样子,走上一个高岭,这已经是江西地界了。”幸好,毛泽东在路上遇到一个友善的农民,给他安排住处,帮助他买了一双草鞋和米饭,还从偏僻的小路上把毛泽东送到江西地界。毛泽东回忆脱困后的情景轻描淡写“我马上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我没有穿鞋,脚底擦伤得很厉害”。

这是毛泽东从事革命以来第一次被捕,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被捕,因此他印象特别深刻。1936年,毛泽东对前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谈起这段经历,记忆犹新:“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六次我已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再次被抓住,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没有被他们发现。”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军情危急,毛泽东争分夺秒赶往铜鼓县城。

9月10日,毛泽东终于到达铜鼓萧家祠第三团团部,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湖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及安源张家湾会议确定的军事部署,正式宣布驻铜鼓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要求全体指战员响应湖南省委号召,立即进行武装起义。

毛泽东陈家坊遇险后,沉着冷静机智地巧妙脱困,体现了他理想信念坚如磐石的政治品格,胸怀大局敢于担当的崇高情怀,为革命事业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足智多谋临危不乱的可贵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景仰。

如今,浏阳陈家坊立起了一处“毛泽东遇险处”的标识,纪念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成为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参观体验的“打卡地”。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