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一片碑林孕育浯溪文化奇观

作者:李祥红 来源:2022年第2期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18日 02时49分37秒 编辑:陈家琦


中国碑刻,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浪花。在湖南别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石崖上,宛如群星灿烂的摩崖石刻,千年留存,历久弥新,其中应数浯溪碑林最令人叹为观止。

浯溪碑林坐落在祁阳城外,湘江南岸。此处苍崖绝壁,溪水穿越崖壁之间,风景优美,崖壁上的诗文书法博大精深,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享誉中外,堪称中国文化瑰宝。


感受碑林盛况,触摸唐宋文化气派

浯溪碑林以“文奇、字奇、石奇”,谓之“摩崖石刻三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石刻《大唐中兴颂》奠定。后人为此建立“三绝堂”,遮风挡雨千余年,可见人们的敬仰和尊崇。

浯溪历代碑刻,以唐代道州刺史元结所刻“七铭一颂”开端,历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金石家慕名而至,题诗刻石。大历六年(771),元结将十年前率兵镇守九江抗击史思明叛军时写下的《大唐中兴颂》旧稿补充定稿,派专人赴临川,邀请好友颜真卿到浯溪,将《大唐中兴颂》书刻于浯溪崖壁上。从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看,他是唐代书法革新运动的首倡者。自魏晋以来,书法界多法“二王”,竞尚柔美,中唐以后,颜真卿别树一帜,力倡“复北碑之法,革行楷之俗”,形成一个书法革新运动,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前进一大步。他的书法世称“颜体”,宋人列为“神品”。元结文、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碑面高宽3.2米见方,直行,自左至右书刻,共21行,332字,字径15厘米。《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63岁时所书,堪称颜氏翰墨之高峰。颜书《大唐中兴颂》流动而又刚健的运笔,秀丽而又圆润的点画,落落大方而又平整坚实的结构,形成质朴雄强的气势,有如一曲刚正有力的正气之歌。整块崖壁气度恢宏,犹如刀削斧砍般矗立江边,气势逼人。观摩者目光触之,则一个个厚实淳朴方字,冲入眼帘,恰似触摸到中国五千多年文脉、感受到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澎湃,看到一代代书法家下笔激越高昂,气势磅礴,字里行间充溢着刚毅之气。

这就是宽阔碑刻给人的视觉冲击和感悟,无怪乎颜鲁公自引为生平得意之笔,后人更是敬佩景仰不已。这样的奇碑、这样的豪文、这样的美书,集于浯溪一地,好一幅震撼人心的唐宋文化气派。


感受碑林奇观,领略文化巨匠精神

湖南永州虽远离中原文化中心,但居楚越之要的南北文化交汇之地,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中华传统文化策源地之一。一大批文化巨匠南来北往,造就了浯溪碑林,这一奇观彰显了中华文脉雄浑绵长的生命力。

一千多年来,历代俊杰名流在此吟诗作赋,精心碑刻,使浯溪满山皆字,无石不诗,至今存留石刻505方。宋代书画家米芾过浯溪,作《题摩崖诗》,刻于中兴碑左下方,米书“端庄圆劲”,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此徘徊三日后,在中兴碑右侧,题七言长诗十四韵《书摩崖碑后有序》。黄庭坚运笔圆劲苍老,古茂清道,“深得兰亭风韵”,自称“佳诗妙墨”,宋代四大书家竟有两位在浯溪留下翰墨,十分了得。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步山谷诗韵,作《题摩崖中兴颂碑诗并跋》,刻于黄庭坚石碑右侧,行楷,颜体,世推为“颜后第一”。清代书法家、金石家吴大澂雨中游浯溪,读中兴颂后,作长诗一首,刻于何绍基碑之右侧,楷体,书法遒劲。颜真卿、米芾、黄庭坚、何绍基、吴大澂等书法宗师的真迹宝卷,一字排开,成为浯溪的一道亮丽风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仅此120平方米的摩崖,就有铭刻95方,形成书法精品荟萃地,可以说是一座永久性诗展、书展圣殿,举世无双。

更难能可贵的是,浯溪碑林留下了“大公无私”的精神财富。元结两任道州刺史,五过浯溪,作《欸乃曲》五首,每过一次,对这片山水的喜爱眷恋就增添一分,真正“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并为浯溪命名刻字,他“为自爱之故”,把自南向北流入湘江的一条无名小溪,命名为“浯溪”,把溪右侧高台叫“峿台”,又在溪边山上建造一座亭子,名为“ 廎”(“ ”为其生造字)。浯、峿、 三字,皆从“吾”,世称“三吾”,充分表达他的情有独钟,但不是据为己有“私爱”,因为人人都可说“吾”,谁说“吾”就代表谁,元结说“吾”,这片山水便属于他,我们说“吾”,这片山水不也就属于我们?也正如吴大澂在《峿台铭有叙》中所写的那样:“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种“天下公之”的思想境界,为历代仁人志士效仿,更为中国共产党人推崇和弘扬。


感受碑林真谛,赓续民族文化特色

浯溪碑林,打造了一个集文学、书法、金石学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于一体的文化奇观。

元结历经安史之乱,对时事见解很深,撰《大唐中兴颂》时,他挣脱桎梏,革新文学,行文气势恢弘,字里行间有金戈铁马之气、拳拳报国之志,映射着时代的进取精神。而颜鲁公用笔健挺朴质,不屑修饰,依崖石取势,且碑文直行自左向右书写,突破陈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正是文与书皆革故创新,才使如此极具魅力的《大唐中兴颂》千古流芳。

元结“遂家溪畔”后,便在浯溪石上铭刻《浯溪铭》《峿台铭》,次年再刻《 廎铭》,被合称为“浯溪三铭”。元结又精心安排,邀请了三位篆刻家分别由玉箸、悬针、钟鼎三种风格各异的篆体书写刻石,其中《浯溪铭》由季康书,《峿台铭》石上无书者姓名,传为瞿令问书,《 廎铭》由袁滋书。三位大家各有特色,以书法言之,足以千古。季康所写《浯溪铭》,由于石面凸凹,字亦大小、长短、横线不一,笔画如玉筋,又称“玉筋篆”,黄庭坚赞他“笔画深稳”“笔意甚佳”;《峿台铭》书者运笔流畅婉约,停匀有致,不失为唐篆中的妙品,欧阳修称其书“非好古者不知为可爱也”;而袁滋所书委婉圆转,功力甚佳,为唐代篆书碑中之珍品,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三篇风格各异却精妙绝伦的铭文书法将浯溪秀丽的山水风光与唐代潇洒的文人意趣相结合,描绘出一幅自然人文相得益彰的动人画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需要文化创新发展。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五千多年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阐释好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