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草堂铸风骨
湘江之滨,回雁峰下,衡阳曲兰镇湘西村的湘西草堂,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晚年闭门著书之所,始建于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草堂正厅门额“船山祠”,两边悬挂一副王夫之自题的对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是王夫之对自己终生追求的写照,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使命担当和高尚风骨。他用生命践行了这副对联的主旨,一生勤恳著述,集古今、融百家,建立了一个超越前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峨的高峰。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晚年自署船山病叟,故学者多称其为“船山先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出生于湖南衡阳回雁峰王衙坪一户读书人家,自幼聪慧过人,7岁跟随长兄读完“十三经”,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学而优则仕”的科举之路本来近在眼前,然而王夫之迎来的却是清兵入关的铁蹄。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的历史转变时期,当时明王朝内部党争不息,人心涣散,外有后金虎视辽东,伺机南征,内忧外患,民众怨声载道,社会面临分崩离析。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次年,吴三桂又引清兵入关,清兵铁蹄席卷中原,狼烟逼近湖南,王夫之的许多亲人和朋友都因战乱而死。痛苦无比的王夫之决定以武力救国,相约友人在衡山举兵抗请,兵败后,为逃避清兵的缉拿,逃亡于各地,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些经历淬炼了他坚定的人格意志和深邃的见识胆魄,让他对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剧变的社会现状有了深刻的思考,成为他后来思想的重要实践源头。
明朝灭亡后,王夫之心中对光复的理想矢志不渝,他始终怀揣复国之梦,对清廷誓不低头。他忠于国家,从未因个人的艰难处境而动摇信仰。虽屡遭清兵追捕、监视,但他始终不愿投降清廷,坚持不剃发、不易服、不出仕,出门不论晴雨天气,总是穿着一双木屐,举着一把雨伞,意寓“下不踩清廷之土,上不与清廷共天”。即使年逾七旬贫病交加,他对慕名而来想要招揽、接济他的清廷官员依然托病不出,还在墙上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表明他不受利禄所诱的风骨气节。
经历了时代的艰辛与磨砺,王夫之在国破家亡、漂泊困境中坚守精神家园,发扬民族文化,潜心著书立说,直至74岁(公元1692年)病逝于湘西草堂。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王夫之一生所著近八百万字,其传世的成书一百余种,四百余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史学、道德伦理、政治经济、文艺美学、宗教等诸多方面,既有系统性的批判总结,又有大胆的开拓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承上启下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1651年,半生飘零、历经险阻的王夫之终于断绝了对南明朝廷的幻想,他从广西潜回衡阳,决定在山野隐居起来,潜心著述,以文报国,立志要给中华文化留下优良的种子。在衡阳县金兰乡(今曲兰镇)石船山下,王夫之造了三间草房,起名“湘西草堂”,时人称其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求实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代政治得失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反思和论述。他反对“禁欲论”“生而知之”“心外无物”等唯心主义观点,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反对专制主义,主张“君天下以人为本”的思想,他特别强调人的重要性,促进了人的思想的解放。他继承和发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发展到了前所未有高度。他从哲学和政治危害上清算了陶醉于主观幻想而逃避客观实际的陆王唯心论,检讨了令人沉溺于机械教条而严重脱离社会实践的程朱唯心论,在批判中建立的“别开生面”的朴素唯物辩证法体系。王夫之希望经历亡国惨痛、深受残酷压迫的同胞们能掌握唯物论的武器,为救亡运动进行思想上的准备。他的这一努力,推动了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王夫之不仅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且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启蒙者。他的思想文化影响和启迪了诸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孙中山、杨昌济、章太炎、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代杰出人士,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民族觉醒的一面思想旗帜。
“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维新志士谭嗣同在中日甲午战后的振臂一呼,是他坚信想要让中国从漫漫冬夜里苏醒过来,就要靠南岳船山思想的这一声春雷。1901年,章太炎写了一封致康有为的公开信《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信中引用王夫之的“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的主张,驳斥康有为的保皇理论,吹响了鼓舞革命志士继续前进的号角。1903年的秋天,上海一群热血青年刊印了王夫之论述“夷夏之辨”的《黄书》,全国迅速掀起了阅读《黄书》热潮,随之而来的是“驱除鞑虏,复兴中华”口号的提出与行动。辛亥革命胜利后,章太炎总结说:“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五四运动同样闪耀着王夫之思想的光芒。
王夫之生于衡阳、卒于衡阳,可谓“一乡之士”,但他的哲学思想、爱国情怀、忠贞气节,以及百折不挠的文人风骨,让他从“一乡之士”走向了“百世之师”,历经几个世纪,至今仍然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国内国际会议的重要讲话中运用王夫之的名言警句,诠释当代问题,破解现实难题。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来说明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理者,物质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来说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在2017年元旦献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来勉励中国人民要顺应时代的深刻变化,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创新和不懈奋斗去实现梦想。
天地人文心,华夏民族魂。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营养和精神力量。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