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陶忠林:心怀热爱勇求索

作者:胡雅南 来源:2022年第8期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5日 04时09分48秒 编辑:陈家琦


本期音频由《新湘评论》“青年党员读党刊”活动协办单位张家界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提供,朗读者:易翔。



遍地英才看湖南


微信截图_20220415161105.png


“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学科,往大了说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往小了说,它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说起化学,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忠林话语中透露出对这门学科的着迷和热爱。目前,陶忠林和他的课题组主要从事有机方法学、不对称催化方面的研究,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同时,尽最大可能降低化学制品的生产能耗,让产生的有害物质更少,确保化学制品的生产绿色环保。


怀揣热爱,十年一日勤钻研

读高中时,陶忠林就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成绩十分突出。2007年,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毫不犹豫选择了化学专业就读。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陶忠林了解到碳、氢、氧、氮等几种简单原子经过不同的排列可以形成许多类分子,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分子层面的剪切与拼接,进而创造全新的物质。“在这个领域,我能根据自己的设想,通过合成工具将分子重新拼接,精准调控反应的每一步,最后收获预期的结果,这个过程让人着迷。”陶忠林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科研价值。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化学这门相对独立的自然学科逐渐走向跨学科发展的方向,与生物、物理甚至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融合更加深入,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陶忠林非常庆幸自己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研究领域。

陶忠林本科和博士都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受学校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的影响,陶忠林向往成为一位科研人,通过自己的实验和探索来造福社会。“科学研究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新的知识和成果,包括自己实验项目的新结果,更多的是全世界同行们的新研究成果。”在陶忠林看来,只要能发现新问题、发展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就是收获。“我研究生阶段做过一个课题,在实验中使用的两种试剂,非常不环保。虽然课题顺利结束了,但是我想试着解决试剂不环保、不经济的问题,于是我尝试使用前沿的光催化手段,但是最终没能成功。”这次失败的尝试在陶忠林心中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是几年过去,陶忠林发现另一个课题组通过光催化与金属联合的策略,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尽管成果不属于自己,但陶忠林依然十分高兴,“一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二来别人新奇的解决思路也让自己打开了眼界。”因为对化学的诚挚热爱,陶忠林十几年来对待科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是谁,只要能在科学领域收获成果、取得突破,他都会由衷感到喜悦与高兴,从中吸取经验和养分。


不断求索,攻坚克难勇前行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加速和调控反应,是化学家的基础性工具,陶忠林的研究就是探索“新工具”,使得化学分子构建的精细度进一步提高。“我们希望发展高效的合成工具,能让获得有机化合物的过程可以更加绿色环保。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农药、医药等产品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合成它们的关键中间体。”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提出设想后需要经过大量实验去进行验证,过程枯燥漫长,失败和挫折更是家常便饭,但陶忠林认为失败是实验过程中不得不吃的“饭”。要想获得成果,就必须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一次次排除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坚持是必须的,没有持之以恒肯定不会有最终的成功。”在陶忠林第一次独立担纲课题任务时,他试图对某种催化剂进行优化,但在大量尝试后依旧没有明显的提升,课题陷入瓶颈。“当时导师都觉得可以放弃了,但我还是坚持把所有可能性都试完,最终被我找到了最好的催化剂,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化学是兼具‘务实’和‘想象’的一门学科。前者要求尊重化学内在的科学规律,需要扎扎实实打好知识基础。后者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有天马行空的想法,这样才能获得创新发现。”陶忠林认为,在科研道路上除了坚持还需要敏捷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当研究中遇到瓶颈时,要能在“山穷水尽”时跳出固化思维,通过“脑洞大开”式的大胆假设求证,才可能寻得“柳暗花明”,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科研道路充满困难和挑战,“如果说科研路上有什么制胜法宝的话,那一定是乐观的心态。当感到迷茫失落时,就去读书、去结识优秀的人并向他们学习,最终一定会看清自己前行的路。”陶忠林说。


尽责育人,严谨治学重传承

为了开拓视野、增强交流,博士毕业后,陶忠林选择出国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深造。在留学过程中,陶忠林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对科研的看法也更加成熟。而对于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陶忠林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规划:“我并没有考虑过留在美国,中国近几十年来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我们而言有更多的机会。在科研条件上,国家这几年的支持力度一直在持续加大,并不比国外差,不管怎么看回国都是我最好的选择。”

回国后,陶忠林看中了湖南大学的化学学科平台以及学校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支持政策,选择入职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当然,长沙的房价也是很吸引我的一点,较低的生活成本可以让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

目前,陶忠林的课题组还处于初期阶段,只有一名博士生和一名硕士生,但陶忠林对他们寄予厚望,“作为导师,我希望可以把握课题组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选题上进行把控,寻找有机化学研究中的真正难题,而非追踪研究热点,并在具体课题的攻克上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王静文是班里有名的“劳模”,只要没课的时候都会泡在实验室,但每次当她来到实验室,总能发现陶老师已经到了,“陶老师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基本上都在实验室。”在学生们心中,陶忠林负责、勤奋、乐观、博学,在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他总能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大家继续勇敢尝试。

这种严谨负责的“保姆式”教学,离不开陶忠林的研究生导师对他的影响,“他作为我从事科研工作的领路人,有许多值得我学习效仿的地方。他要求课题组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需要另一位学生重复验证,确保方法可靠、数据精准,科研态度十分严谨。他在指导研究生时,会事先设计好课题,让我们的研究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这种培养方式现在也深深地影响我的课题组。”在陶忠林看来,遇到自己的导师是自己一生的幸运,同时他希望对自己的学生而言,亦是如此。(摄影 / 张必闻)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