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关照人类前途命运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李 文 来源:2022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9日 04时07分58秒 编辑:陈家琦


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对新的十字路口,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凸显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发展还是衰退?”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把握历史规律、缔造人类社会光明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团结协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但与此同时,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霾不散,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少数国家力图扩大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安全,蓄意制造阵营分化并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国际社会依旧面临分裂对抗的现实风险。

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古往今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一直是人类社会矢志不渝的理想与追求,但和平和稳定目标的达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二战结束以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使世界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某些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世界各国与各国人民有理由、也有条件增进团结合作,共同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历史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人类共同事业,需要各方共同争取和维护。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

世界和平的维持以世界秩序的稳定为基础。和平的获得和维护需要争取与捍卫和平的力量在国际社会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共同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与争端;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公道、反对霸道,维护公平、反对霸凌,维护团结、反对分裂。“国际社会要摒弃零和博弈,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源远流长。融通四海、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对和平、和睦、和谐的愿望已经深深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没有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没有侵占过别人的一寸土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还向世界庄严承诺:“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目的不在于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而在于增进沿途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致力于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促进相关国家共同拥有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的身份,在共同推进与国际社会和平合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同舟共济,共同实现合作共赢

冷战结束以来,一方面,全球化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南北发展鸿沟进一步拉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促进全球发展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全球性困难与危机面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创造世界各国能够分享的发展机会,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各个国家通过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把本国利益同其他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同舟共济,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这是世界各国与各国人民战胜困难、成功应对挑战的希望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伴随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社会以你输我赢、你衰我兴的零和博弈为主要内容的相互对立与对抗的关系开始转变为主要以制度规则协调相互利益的和平与合作关系,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要不同国家携手奋进,“发达国家要履行义务,发展中国家要深化合作,南北双方要相向而行,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就能够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努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人民深知,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为一己之私不惜祸乱天下,而是坚持以共同繁荣为宗旨,以双赢、多赢、共赢为目标,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包容并蓄,共同扩大开放融合

近年来,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为一己私利不惜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将国内政治问题国际化,强迫别国按意识形态选边站队,屡屡通过提高关税与极限制裁等手段打压别国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阻隔,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遭到严重破坏。

“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能给各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人类带来更繁荣的未来。”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是人间正道。少数国家的一意孤行,搞自我封闭,唯我独尊,改变不了世界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历史大势。只要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敞开心扉,消除疑虑和隔阂,拆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凝聚保和平、促发展的国际共识,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人类社会就能开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发展新时代。

“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推动自身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以自身的经验和发展为世界的繁荣发展提供借鉴、启迪和帮助,但不可以诱导或强迫别国屈服于自己的意志,把自己的道路选择和理想信念强加于人。一个国家即使再富有、再强大,也不应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搭建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应该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求同存异,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大国要率先示范,主要经济体要以身作则,发展中国家要积极作为,通过共同开放、共担责任,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创建更具代表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公正性的全球治理体系,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长期以来,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对实行不同政治制度、走不同发展道路、信奉不同价值的国家不搞区别对待、厚此薄彼,理解与尊重不同国家对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的自主选择,致力于消除人类不同形态的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之间的疑虑和隔阂,主张“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真心实意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发展,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营造开放融合的国际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参与国家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合作平台。

守望相助,共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目前,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各国带来的机遇更加广阔。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与挑战,世界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到疫情与地区冲突的严重冲击,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全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断走弱。一些西方国家将发展议题政治化、边缘化,人为制造分裂和对抗,严重阻碍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进程。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但归根结底,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推动全球发展迈向新时代,造福各国人民”。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守望相助,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现实问题,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步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落实,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共创发展前景,共享增长机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形成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发展局面。

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是全球发展的新动能。世界各国应该根据本国实际不同程度地加大科技创新与投入,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弥合数字鸿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拆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让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让创新和智慧充分涌现,汇聚世界经济增长合力。”

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世界各国应契合各自的发展战略,共同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空中导航系统、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领域高科技的应用,增进世界互联互通,使资金、技术、信息、商品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与流动畅通无阻。为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走稳走实,世界各国应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逆历史潮流而动,企图通过脱钩、断供和极限施压等方式搞科技垄断、封锁、壁垒,以干扰别国创新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终将被历史抛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中国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迈出坚实脚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