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①
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这样的深邃思考,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华文明是长期延续而从未中断的。其中包括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都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唯独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时至今日仍生生不息、熠熠生辉,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
这种“突出的连续性”首先体现在文字的传承有序。汉字是中华文化连续性最确切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距今至少3600年,数千年来汉字虽历经演变,但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其次是文化典籍特别是精神观念的接续传承,有了语言文字的连续性,就有了经典的传承,有了文化精神的续脉。今天在中国国家版本馆里保存着我国历代典籍、典制和典故文本,无声地讲述着文明星河的赓续,今天这些典籍里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贤的思想理念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特别是一些古朴的哲学观念、处世之道和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奉为圭臬,几千年来从未见疑。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拥有突出的连续性,才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知道我们这个民族何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不倒。同时,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道路是由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决定的,正是有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才赋予了我们这个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基因,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根基,决定了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当然,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连续,更不等于今天的我们可以躺在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如果没有一代代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文化责任感的炎黄子孙薪火相传、推陈出新,我们的文明也很有可能会中断、湮没甚至消失。今天我们在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有责任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执笔:吴 金)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