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强化美育功能 培育时代好青年

作者:文丽丽 齐铁钧 来源:2023年第13期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7日 04时03分35秒 编辑:陈家琦


美育.png


新时代好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大美中国的建设者和拓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培育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是湖南高校的重要使命。“湘味”美育是挖掘和弘扬湖湘文化的美育资源,要发挥美育的意识形态引领力,让青年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激发青年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发挥“湘味”美育课程的认知拓展功能,使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在审美感知阶段,“湘味”美育课程使抽象的意识形态内核具备了审美的形式,让青年学生能够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历史动因、历史过程,增强认知认同、坚定历史自信。阐释湖南红色经典作品中的美学内涵,推进美育的融合发展。以《湘江评论》《沁园春·长沙》《七律·到韶山》等作品的美学阐释为重点,发展具有湖南特色的哲学美学、经济美学、管理美学、法治美学、语言美学,促进美育元素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提炼湖南红色资源中的美学理念,把握美育的精神实质。挖掘《浏阳河》《半条被子》《血战湘江》等红色歌曲、红色艺术品、红色影视作品中的美学理念,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艺术教育的生命线,为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增添精神力量。深挖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育元素,弘扬美育的地方特色。深入挖掘湘绣、花鼓戏、皮影戏等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握其蕴含的民族品格、精神要素,推动青年学生对民族美育的自信心、自豪感。

增强“湘味”美育文化的情操陶冶功能,为青年学生补钙铸魂。在审美联想阶段,“湘味”美育文化运用美的规律激发审美情感,通过情感的培养提高感性能力与共情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强化场景叙事性,提升美育感染力。以历史故事、名胜古迹为载体,通过建筑风貌、空间布局、文化溯源等表达美学意境,阐发“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兼容并蓄”的湖湘精神,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感悟精神力量。彰显模范引领性,增强美育塑造力。将毛泽东、刘少奇、黄兴等湖南领袖的英雄事迹具象化,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人物在美育中的价值引领性,深化美育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发挥媒体传播性,提高美育影响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凸显美育的视觉体验和内容输出,拓宽美育的覆盖面。

提升“湘味”美育实践的创意培育功能,激励青年学生勇担民族大任。在审美创意阶段,“湘味”美育实践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美、创造美,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与原创力,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升华与强化。发挥文化场景美育功能,增强青年学生使命感。依托博物馆、党史陈列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和人文景观,增强校地联动,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以优质实践基地为依托的“思政引导式”教育方式,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美育主题实践活动,坚定青年学生报国志。以“党的百年奋斗路”“中国榜样”“我与祖国同奋进”等为主题,与文艺类院团合作开展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专业性美育实践,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大众化美育活动,引导学生在美育中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打造一批学生美育品牌,构建美育推广新格局。结合专业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美育品牌,如设计类学生参与文创研发、建筑类学生修复红色资源、外语类学生用语言服务红色文化推广等,推动学生自主开展美育推广活动,将担当民族大任的使命意识转化为青年学生的行动自觉,构建爱党、爱国、爱美相统一的美育新格局。

(作者分别系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