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重返马家村

作者:郭云杰 来源:2023年第18期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1日 11时28分14秒 编辑:陈家琦


橘子洲头.png


第一次到马家村,正值前年全国精准扶贫收官、乡村振兴开启。这次参加马家村“四同三半”(与乡亲们同吃一锅饭,同住一栋房,同干一样活,同谋一件事;干半天农活,串半天门,做半天志愿活动)体验式调研,当山涧清新的风吹来,我竟有一种重返故乡的亲切。

马家村位于怀化市沅陵县麻溪铺镇,这里汉、苗、土家、侗等多民族共居,村子不大,却不容小觑。公元前221年,秦朝的黔中郡就选址在沅水对岸的窑头村,与马家村直线距离不过十公里。沅陵上扼滇黔、下蔽湖湘,千里沅水穿境而过,因而被誉为“山国水都”。随着陆路兴起、水路没落,沅陵的交通优势渐微,马家村也一度成为国家级贫困村。

历经5年的精准扶贫,马家村成功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历史难题,但基础还是薄弱。2021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对口支援马家村的乡村振兴,首任工作队的队员们与乡亲们想在一块,干在一起,已是成果初现。进村的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道路两旁新栽的枳壳树和石菖蒲连绵不绝,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还带动了周边的中药材产业。

红色记忆山庄是乡村振兴以来村里建成的第一个农家乐。蒸腊肉、炒竹笋、南瓜汤、红薯叶,地道的农家口味吸引了不少游客。山庄右侧是新建的腊制品加工厂,熏制的腊肉浓香扑鼻,加工的沅陵青鱼干春节热销3万余斤。

在借宿的农户家里,马绍忠大叔热情捧出了新摘的香瓜,看似其貌不扬,却是肉脆汁甘。这些年来,市场供应丰富,却总觉不是儿时的味,这种香瓜刚好弥补了遗憾。

傍晚时分,满眼稻浪在霞光里愈发青翠。而前几年,由于水库、山塘和水渠年久失修,很多良田抛荒,不少村民到镇上买米。“当了一辈子农民还要买米吃,百年后都不好跟祖宗交代。”村民马继才说道,“现在渠道修好了,就算只种单季稻,养点年猪和鸡鸭,自保冇问题!”

近两年来,马家村渐渐有名了。这一方面得益于省政府办公厅及各界人士和村民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兴,则乡村兴;支部强,则乡村强,马家村充分发挥53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了自治、法治、德治三结合的新模式,去年被评为全市基层治理先进村。

制茶是沅陵的传统,驻村的龙头企业凤娇碣滩茶连续两届成为中非经贸博览会唯一指定绿茶后,年销售突破2000万元,目前正在探索茶旅结合新路。除了巩固发展中药材,村里组织播种了上百亩高粱,县酒厂优价包销,每斤能给村集体3毛钱分红。去年,马家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200万元。

山水千年,积习难改。以前的农药空瓶和禽畜尸体是随手丢弃的,经过“水美湘村”等项目建设和广泛宣传,山塘满了,水渠清了,鱼蟹也多了起来,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浓了,马明礼等村民事前就考虑生态承受能力,自带草场发展黑山羊养殖,每人年均近10万元收入。

乡村振兴的核心还是人,得想办法把村里的能人召回来,把外面的客人引过来,围绕项目共同圆梦。这两年,通过制度流程优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仅自然环境变美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旅居海南多年的乡贤马珂去年回村过春节,连声惊叹变化太大了。镇上的山能环保科技等公司用工量大,工资也不低,一批村民正准备返乡就业,兼顾陪伴父母和孩子。

离开马家村时,一台挖机正在拓宽路面,见有人来,便主动让行。我们有些歉意地挥挥手,旁边的村民爽朗地笑了:“你们是马家的客人,也是大家的恩人,应该的!”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