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作者:吴超 史佳 来源:2023年第9期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5日 05时40分52秒 编辑:陈家琦


坚实战略支撑.png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战略部署,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2023年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述了这一战略命题和战略安排,既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上的连续性、系统性,又符合实践发展的一致性、递进性和时代性。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安排的历史演进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从拯救民族危亡到扫清现代化的障碍,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温饱不足、总体小康到奔向全面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着眼全局,高举旗帜、明确方向、制定部署,成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富民强国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对现代化进行了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拯救民族危亡,需要先进政党领导推翻反动政权,扫清中国现代化的障碍。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完整,为中国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政治条件和根本的社会条件,中国朝着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一条借鉴苏联经验、超越西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工业化建设着手,中国现代化步入崭新阶段。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对“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最早表述。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工业化建设有了进一步认识。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明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作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分两步来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对“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三步走”战略,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又把它细化为“新三步走”战略,确定到2000年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正式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继展开。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党的十九大号召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大会明确了“两步走”发展战略,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并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高目标。党的二十大按照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细化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骤和路径。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创造的伟大奇迹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定向把舵,科学部署,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式现代化新奇迹。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在科学战略构想指导下,我国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新成就。我国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稳定器、动力源。我国在高温超导、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量子科学、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战略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基础设施现代化跃居世界前列,高铁总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等。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科学战略构想指导下,中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2万美元,已形成超过4亿人口并快速增长的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稳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十亿人。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共同富裕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在科学战略构想的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发生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全力抓好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支撑的贯彻落实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越是关键时期,越需要在战略上作出准确判断、进行科学谋划,夯实各项重要战略支撑,把握好战略性有利条件,运用战略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首先,准确把握“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抓住历史机遇。我们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根本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要进一步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以制度优势保障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夯实现存的发展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以稳定社会环境保障发展安全,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安全根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弘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党的百年奋斗彻底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其次,坚持完善重大战略支撑的制度体系,切实将战略优势转变为发展效能。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关系国计民生发展的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行政体制;逐步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再次,将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谋篇布局、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各项战略支撑与保障;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斗争精神,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抓住战略机遇、适应战略环境、保持战略清醒,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