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在建设长株潭都市圈中彰显更大担当

作者:王卫安 来源:2023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31日 05时19分35秒 编辑:陈家琦


长株潭副本.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近年来,株洲市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城市功能,与长沙湘潭同心发力、同频共振,在推动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新成效。


着眼要素充分流动,推进融合发展提效

抓好都市圈建设工作任务,要持续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促进要素流动,凝聚融城合力。株洲市积极对标长沙,对接湘潭,充分发挥株洲在湖南“一带一部”定位中的重要区位优势,抢抓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助力长株潭都市圈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一是加速规划互融。落实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株洲市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五年行动方案。联合编制长株潭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联合出台共建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实施方案、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等专项工作方案,统筹衔接、互促共融的规划体系不断健全。二是加强要素互通。积极参与长株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创新推出“土地码”“标准地+承诺制”用地模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落实42.15亿元的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设立规模达200亿元的先进产业集群母基金,自由流动、高效有序的要素市场持续完善。三是加快合作互动。落实三市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县市区、园区与长潭协作共建,株洲高新区与长沙高新区、湘潭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石峰区等与长沙县、湘潭县等7区县签署区域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合作范围和层级不断拓展。


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推进交通互联提速

坚持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着力完善以轨道交通和公路为主,高速公路、航空运输为辅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交通圈”串联“生活圈”、激活“经济圈”。轨道交通方面,开通运营长株潭城际铁路新株洲站,建成株洲火车站及东西广场,“两山”铁路正式运营。长赣高铁线、长沙星沙(先锋站)至株洲线纳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长株潭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上的长株潭”加快构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在地铁、融城干道等方面支持,加快推动长株潭城际铁路成环成网。同时,积极探索长株潭范围内的高铁站分别以长株潭中心站和长株潭“东西南北”站命名,在全国形成统一品牌影响力,在都市圈增强内部认同感。干线公路方面,建成洞株路-云龙大道、株洲时代大道-湘潭白石路、株洲铜霞路-湘潭大道、株洲大道-湘潭天易大道、武广大道。启动株洲云峰大道-长沙昭云大道、株洲新马南路-湘潭云龙东路项目前期,“十二纵十横”骨干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及机场方面,加快推进醴娄高速株洲段、沪昆高速金鱼石至醴陵段扩容、芦淞机场改扩建工程。株洲入选国家Ⅱ型大城市,长株潭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国家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协作提质

实现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核心要形成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相互配套的产业格局。株洲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都市圈战略需求,与长潭协同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在推动产业串珠成链、链主带动、聚链成群中发挥技术、人才、资本的整体协同作用,对外形成强大的磁场吸附力,对内形成孵化、裂变、平移、整合、优化、提升的工作机制,打造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强化协同联动。发挥都市圈综合比较优势,向国家争取更多的平台、资质、项目、资金,力争在新增国家重点生产力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共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要抓手,牵头组建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等共享平台,推进工程机械、航空动力等10个重点产业协同发展。签订《长株潭第一批名优工业产品互认协议》,推动湖南自贸区在株洲高新区设立协同联动区。既融合又错位、既互补又互助的产业链生态基本形成。二是强化特色带动。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理念,把产业发展放在都市圈中去谋划推进。加强与长沙、湘潭全产业链合作,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硬质材料、陶瓷、服饰、高分子新材料、先进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等5个产业跻身省级产业集群。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加快向千亿产业迈进,北斗产业从无到有、从“天边”到“身边”,规模达28.6亿元。三是强化创新驱动。以“4+4”科创工程为引领,通过“一体化创新”赋能“一体化发展”,成功创建国创轨道、国芯科技等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卡脖子”技术80多项,IGBT芯片、磁悬浮、涡桨涡轴发动机等创新技术在国际国内领先,力能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等大科学装置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动能不断增强。


呼应人民群众期盼,推进公共服务提档

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最直观的感受和最热切的期盼。株洲市坚持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把交通、物流、生活、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推动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打造长株潭优质生活圈。一是促进政务服务共融。加快就业、社保等领域常用证照电子化归集应用,完成株洲“诸事达”城市APP长株潭服务专区建设,实现与“我的长沙”“e潭就办”数据互通,125种电子证照实现互通互认,5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一网通办”。二是促进社会服务共享。引入长沙优质教育资源,长郡云龙实验学校等建成开学。株洲市中心医院、株洲市三医院、株洲市三三一医院等多家公立医院与省属医院组建了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住房公积金等实现三市互认或互贷。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现就医“一卡通”。三是促进生态环境共治。协同打好长株潭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开展“蓝天300天”行动,全力推进湘江流域治理,加快实施清水塘老工业区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共同保护长株潭“蓝天碧水净土”,2022年株洲空气质量改善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全市水质综合排名全省前列。

站在新的起点上,株洲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落实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努力在推进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更大担当。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