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师范教育全过程

作者:张勇 来源:2023年第19期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08日 03时30分20秒 编辑:陈家琦


师范教育.png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统一领导,按照“知、情、意、行”的成长规律,通过“理论认知”“情感认同”“意识内化”“行为自觉”四个环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师范教育全过程,是当前师范类高校的重要使命。

晓之以理,提高理论认知。全面的认知是产生共识的前提,应增进各族师生对中国国情和“家底”的认识。一是发挥课程教学的“教化”功能。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实施计划,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二是发挥思政品牌的“塑造”功能。着力建设“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小我融入大我”实践引领等品牌项目,通过现场教学、云连线教学、观看新闻联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凝聚大学生磅礴的精神力量。三是发挥环境载体的“浸润”功能。将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巩固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基础。

动之以情,增进情感认同。深厚的情感是形成共识的表现,应不断增进各族学生的情感认同,强化心理依赖。一是找准情感共鸣点,激发“中华文化”的情感共振。通过升国旗、党日等活动,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共情效应。二是找准心理契合点,营造“亲如一家”的生活生态。建立不同民族学生服务联动机制,实施混合编班编寝制度,构建嵌入式大学校园生活,加强各族学生不同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的接触。三是找准利益结合点,建设“唇齿相依”的服务机制。开展党员联系服务班级活动,定期走访慰问,关心帮助有实际困难的各族学生,在心理健康、就业帮扶等方面给予“菜单式”特色服务。

持之以恒,增强团结意识。坚定的意志是维系共识的力量,应强化树立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在文化传承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的文艺作品,开展民族文体活动和社团文化建设,引导各族大学生相互学习。二是在典型引领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开展各族师生先进人物评选,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人物故事,让学生形成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能力。三是在舆论引导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作用,加强宣传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切实提升培育实效。

导之以行,做到知行合一。积极的行动是已有共识的外延,应指导各族师范生自觉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是为师范生提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教育。积极开展“三下乡”、下基层体验、红色党课等教育活动,组织“第二课堂”,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师生体验和感受“大历史观”的深刻内涵及意义。二是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具有师范特色的社会服务。开展普通话能力提升送培项目,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志愿支教等社会实践,引导各族学生在思想上强化共识、在情感上增强共鸣。三是为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坚持服务乡村教育的初心,输送大量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师范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