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作者:郑自立 来源:2023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4日 11时22分26秒 编辑:陈家琦


郑自立副本.png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鲜明特点和重要优势,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的“人”,是指“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恩格斯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马克思指出:“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由此而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重视思想文化的作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文化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机统一

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现实性。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中,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更是一种“类存在物”。一方面,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他的肉体存活和生命的延续必须要有相当的物质需要来维系;另一方面,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他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智慧必须要有相当的精神需要来提升。这两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按照生成机制可以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其中文化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灵魂”,对人的生活需要有较强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就好像由于共富的文化理念一直为大多数人所尊崇,这也使得共同富裕一直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主题。

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发展性。无论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还是人的精神生活需要都会随社会的进步而向前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也会不一样。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的根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要使人真正能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全面性程度,这也就意味着,“以文化人”不可或缺。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必须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必须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实现文化繁荣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前提。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不仅要“量”,更要“质”。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尊重精神文化生产规律,贯彻“双百”方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谋划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武装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使之真信真懂真用,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二是要强化社会效益首位理念对文化生产和创作的引领与规制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文化企业资质资格和文化产品质量审核制度,降低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中的意识形态风险。三是要建设有利于文化繁荣的制度与管理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必须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根本保证。从更好满足人民需要的角度来讲,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一是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推进“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中心城区(村镇)和人员聚集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数字化水平,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和人员队伍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融合化利用。二是要着力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以及推动传统文化企业转型改制,进一步壮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三是要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统筹推进个人、家庭、集体和社会层面的道德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优良家风家训传承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必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关键之举。一是要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中不能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形式和时代新意上下功夫,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形成对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有力支撑。二是要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要保持健康向上,就不能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着力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三是要着力吸收借鉴其他现代文化文明成果。秉持开放包容,在吸收借鉴其他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吸收借鉴其他现代文化文明成果,既要坚持扬弃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