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走读涟溪河

作者:张强勇 来源:2023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6日 11时16分18秒 编辑:陈家琦


走读副本.png


我站在山顶,往南眺望,一条细细的河流隐于山林,这就是发源于雪峰山北麓的涟溪河。涟溪河素有“冷水江工业河”的美誉。它映着蓝天、白云、绿树和高楼的倒影,伴着欢声笑语,一路逶迤而来。山涧之中,可闻水声,可观一涓清澈细水蜿蜒而出向南流,一路深沉而平稳地流入资水。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靠山而居,倚河而栖。”生活在涟溪河两岸的先民或许就是过着这种清静、朴素而又简单的日子。那时的涟溪河流域水草丰茂,土地肥沃,每一道山溪都有一条河流接应,一条条溪流前后奔突,一路欢腾。人们临水而居,枕水而眠,开荒垦田、种植谷物,织网捕鱼、圈养禽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瓜瓞绵绵。沿溪有茶马古道和官府驿站的遗存,有煤矿、锑矿、铁矿。河畔的樟木、峒下、陶塘、飞水、温泉等村落,催生着城市在这里萌芽生长。它们恰似涟溪河畔的芭茅草,一簇一簇,恣意生长,郁郁葱葱。

溪水无言,曲折向前,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人间烟火装进心里,把河畔的风光与风情揽入怀中。静水深流,滋养大地,滋润万物,哺育小城。我的目光抚过河面,心中泛起时代的浪花。粼粼波光,如无言又深沉的母爱。但伴随小城工业的兴盛,污水、臭气、废弃物一度破坏了涟溪河原有的模样,河面幽暗,河道淤塞,溪水浑黄,飞鸟、鱼虾、水草离它而去,人们也对它敬而远之,留下的只有杂乱无章的芭茅草和枯黄的杨树、柳树在河岸摇曳飘零。

庆幸的是,这些都成为了过去。近年来,政府重拳整治被重金属污染的水域,排查工业、生活废水口,不放过任何排污口。沿溪的锑矿、煤矿、铁厂、冶炼厂等厂矿企业,纷纷投入资金开展环保治理,对排放的废水通过絮凝剂、沉淀等工序,净化成了环保达标的清水,确保地下水不再受到废渣、废水、废气的“侵扰”。这几年,沿涟溪河两岸的企业共治理7500万吨遗留的固废,修复400多亩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栽种乔木、灌木、花草,植树造林面积达4万多亩。环涟溪河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治理已见成效,成为了我国生态修复的样本,还在联合国会议上进行了推介。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的“黑臭河”,小城的“龙须沟”,成为了水清、岸绿、景美、空气清新的“幸福河”。清澈的涟溪河缓缓注入资江,江中鱼翔浅底,鸥鹭齐飞。

沿溪两岸开满了鲜花,醉人的花香与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每一座村庄、每一个庭院与每一户人家,欣欣向荣的新气象铺满了大地。这里的每一株树,每一朵花,每一声鸟鸣,都在争相讲述着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家园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了这般美好的模样。

涟溪河畔的人们,是大自然的守望者,也是美好家园的建设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沿着涟溪河畔行走,锡矿山红军长征纪念碑、烈士纪念碑无言肃穆,羊牯岭碉楼、老采矿场、忆苦窟等红色遗址,让每一位后来者不禁感叹:没想到锡矿山也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些红色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是小城转型发展的宝贵资源。生态旅游、工矿旅游、红色旅游,为生命营造了舒适的环境,为我们守住了根。

拂晓,沿着涟溪河堤晨跑。晨曦里,河面升起缕缕薄雾,河水跳动着欢快的调子。鱼儿跃出水面,奋力的姿势犹如一弯新月跃出云层,如身处伟大时代里的小城追梦人,激起碎银似的水花,它打破了河面的宁静,唤醒了熟睡的涟溪河,露出灿烂笑容。傍晚,霞光映红天空,群山逶迤,霞岚从林中溢出,弥漫着,飘游着。我站在溪边的石墩上,蹲下身,掬起一捧涟溪河的水,抛起复散落,溅起盈盈清波,惊起四周白鹭向对岸飞去。它们在这里安家,繁衍生息与涟溪河脉脉相通,它们在追逐青山绿水的梦。

晚风有了凉意,河岸边的公园里,散步的人群或独行,或携老,或扶幼,或翩然起舞,笑语频传,共享一份惬意。河岸上的夜景,星光璀璨,城市灯火可亲。这是大自然本来就该有的样子,也是幸福家园应有的样子。

下一篇 藏书之累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