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探索的里程碑贡献和时代启示

作者:胡振荣 来源:2023年第24期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8日 04时56分37秒 编辑:陈家琦


胡副本.png


走向现代化,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之不懈奋斗,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负起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重任,清除了横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道险阻和难关,为中国现代化探索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里程碑贡献,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矗立起了一座座巍峨高耸的历史丰碑。毛泽东把中国现代化由构想推向现实,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最根本的社会条件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深刻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到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起一个政治民主自由、经济繁荣富强、先进文明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才能“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这里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立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从根本上指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问题,表明毛泽东已然认识到只有首先取得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统一,才能为中国现代化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没有民族的独立,就没有中国现代化。毛泽东提出“中国要成为现代化的富强的国家,就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意味着“首先应该要求得国家的独立”,他直言道“日本帝国主义是我们第一个大敌”“消灭日本侵略者,这是谋独立”。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抗日旗帜,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使一个崭新的独立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中国现代化。毛泽东指出:“必须将分裂的中国变为统一的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对于中国应该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毛泽东给出了科学的回答。他深刻指出,“经过了十六年的北洋军阀的统治,又经过了十八年的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人民已经有了充分的经验,有了明亮的眼睛。他们要一个人民大众的民主的统一,不要独裁者的专制的统一”。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

没有人民的解放,就没有中国现代化。毛泽东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没有人民的自由,没有人民的民主政治”,就无法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党领导人民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毛泽东指明了人民解放与现代化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人民的解放和自由,极大“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


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最根本的制度基础

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即现代化)而斗争。”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这个根本方向的选择问题上,毛泽东旗帜鲜明地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在现代中国的条件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工业化问题”。这一系列的论述无不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现代化。为此,毛泽东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变革。

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根本政治保障。1956年,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经济基础。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提出的是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的路线,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与“三大改造”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体现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毛泽东提出要“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并制定实施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导向,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为核心要点的“一五”计划。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文化事业因此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与此同时,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擘画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之路——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最根本的格局体系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又一历史性任务。面对这项亘古未有的开创性事业,在建设之初,党中央号召“学习苏联”,取得了积极效果的一面。但随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的逐渐显露,毛泽东敏锐地提出“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要“以苏为鉴”,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此,毛泽东审时度势、身体力行,科学擘画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方略,奠定了中国现代化最根本的格局体系,使中国大踏步迈上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确立独立自主的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独立自主地干工业”“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鉴,这就是我们的路线”。一方面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原则,把建设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国家手里;另一方面,自力更生不代表自我封闭、盲目排外,要采取学习、开放的姿态,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经验。

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1957年3月,毛泽东提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1959年年底,又指出“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郑重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并正式表述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如何实施?1963年8月,毛泽东作出了规划:“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考虑: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的提出,回答了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太平衡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提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具体方法以及正确处理矛盾关系的基本原则。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就鲜明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确立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系列新方针,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极强的理论指导作用。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制定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为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据统计,1952—1978年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3.7%;工业产值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52年的19.5%上升为1978年的46.8%。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逐步建成,工业门类结构不断健全和改善,工业布局不断优化。毛泽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完成了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立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和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的伟大壮举,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优秀的骨干力量和宝贵的工作经验。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思想历程和实践历程给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忠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守正创新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我们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又要通过创新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坚持团结奋斗不动摇。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是需要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奋力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