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从文化深处走来的龙归坪

作者:梁瑞郴 来源:2024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7日 10时06分54秒 编辑:陈家琦

龙归坪副本、.png


古桥,驿道,青藤,竹篁,流水,泉井,乌梅,白鹭……

立于古桥上,举目西望,连绵春山,极目处,山天浑然一体。水,更有特色,滚滚波涛,一路东去,临武的五条溪流在这里汇合,组集成武水,让临武的母亲河一变而丰沛充盈,这一刻,流水不再低吟浅唱,而是雄浑粗犷,组成别有风味的乐曲。这是交响的水乐,载欣载欢,唱醒了山野间的一切,村庄变得格外生动而灵活。

12年前,乌梅正盛的时候,我第一次来龙归坪,立于古桥上,眺远山,看武水,心潮逐浪,思绪蹁跹,龙归坪,一个偏于一隅的山村,一下子就走进了我的心中。

她的风水,无论是从民间传说还是科学的角度看,其要件非常充分,其构物成分非常完美,山与水,物与人,相依相谐,几成圣手丹青。记得当时村支部书记让我题词,我不加思索,大书“美村”二字,这是平生第一次对一个村庄这样赞赏。

流年似水,12年过去,也是春山望尽的时刻,我又一次踏访临武。这个湘粤相连的小小县份,再一次让我心灵震动。

“锂天下”正朝着打造千亿产业迈进,为新质生产力开山辟路,是临武经济的未来之光。

“鸭天下”,老品牌,新举措,科技引领,持续前行,不仅让企业永葆青春,而且带动5000户乃至更多农户脱贫致富,一花怒放万花盛。

“玉天下”则一鸣惊人,为中国玉石文化的后继之人,它在通天山沉睡亿万年之后,横空出世,堪称“中国新玉”,前途不可限量。

虽然有种种的振奋,但我心心念念的还是龙归坪,那个“朱姓”族居的美村,那个曾经让我梦回《诗经》中的“乐土”,那个曾经让多少人神往的桃花源。

12年来对这个村庄念念不忘,是因为其间一粒子弹,命中了我的“靶心”,尽管陪同的村支部书记说时轻描淡写,尽管时间的流水冲淡了一切,但这一句话仿佛刀刻一般,刻骨铭心。

“几十年来这个600多人的村庄,无一例刑事案件。”

龙归坪,并非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村民亦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寡民。漫步其间,白墙瓦屋,阡陌交通,稚童嬉戏,老孺闲适,古风古貌,但这并不妨碍外面世界现代的风吹拂了这个古老的村庄。今天,早已是柏油路纵横其间,运动场所,标准的展馆,现代化的礼堂,赫然在目。但它仍延宕着淳朴民风,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

记得当年,好客的龙归坪人,为欢迎作家来村,杀猪作食,在村中礼堂大开筵席,以自酿米酒待客。一时觥筹交错,气氛热闹。但照实说,礼堂很大,然却是灰头土脸,与今日沙发座椅,阶梯布局,形同天霄。

也是这一天,在村支部书记的引领下,我穿行于村肆小巷。百年古村,仍烟火正旺,那些岁月磨砂的飞檐墙圯,到处飘洒着古老而安详的气息。有人说,是天赐龙归坪这种如诗如画的风景,但我不完全这样认为,造物主赏赐给我们的一山一水,一景一观,如果我们不珍之惜之,同样可以灰飞烟灭,成为残山剩水。

我们徜徉于龙归坪,山水给我们的启迪向历史的深处走去。

在龙归坪的村后,我驻足久久不忍离开,那一片参天古木,伸曲盘虬,或挺拔,或多姿,藤萝摇曳,竹篁掩映,流水飞泉,山花烂漫,让你进入如梦如幻的美境。

村支部书记见我入神,禁不住感叹地说,这可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

数百年历史沧桑,龙归坪一代一代人,恪守祖宗遗训,珍爱一草一木,才有了今天古木如云,绿茵似盖的生态佳景。

我当时对村支部书记说,不出数年,你们祖先留给你们的财富,一定会荫及子孙,龙归坪一定会被更多人认识,旅游将成为这个和美村庄的支柱产业。

甲辰春夏之交,山花正盛的时候,我再次踏访这片土地,一半是追寻旧日的足迹,一半是急切想知道12年来她的变化。

老桥,泉井,古木,码头,一切如旧,这是历史的遗存,祖先的记忆,如果这一切消失了,那就掐断了文明,斩断了流水。历史不仅是让我们知道过往,更重要的是它烛照我们的未来。

特别是一村一族的历史,它是血脉连绵的赓续,它是集体意志的合成。有人说,那些原始的,底层的,粗俗的文化,往往更具有奠基性,稳定性。

我极赞同这个观点,甚至我还认为它还具有词根性,真理性。它由此可以生发,派生,组合成多种词组,延伸其内涵和外延。

我在龙归坪,就有了切肤之感。

今天的龙归坪,建立了让人观瞻的博物馆,入门处,一个群雕,形神具备。“六个支书一台戏”,这是这个村新中国成立后六位灵魂人物。无论风云如何变化,他们坚持在保持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基础上,坚守信念,保持风格,一张蓝图干到底。

时至今天,他们仍保持刑事案件的零发生率。这足见民风的一以贯之。

经济上他们与时俱进,流转了全村的土地,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经济作物,而且新增不少受市场欢迎的品种。这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共同致富,村民获得了更大的幸福感。

一个村,硬实力与软实力齐头并进,让人刮目相看,而我更赞赏的是,她在村风和民风上似乎是一尘不染,她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保持。

我第二次来龙归坪,苦苦寻觅的便是这种民风的缘由。

在村博物馆,我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龙归坪的一代代人,延绵不断建立一种家训文化,将村规民约形成稳固的村民自治,于无形中形成一种村民集体意识,以一种民间的俗文化密布村庄,铸造成一种恒久的村风民风。

我与村民的交谈中,他们都言及是朱熹的后代。

哦,这就对了,我终于寻觅到某种因果,只不过龙归坪人在恪守祖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时代赋予内容,传统文化精良一变而为崭新的赋能。

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历史的深处,原来可以打捞出这么宝贵的财富。

我又一次来到那座雕塑前,这是龙归坪的带路人,他们把为民作为宗旨,老百姓则把他们当作“村神”,他们还有5位活着,就被“封神”,幸莫大焉!

挥手告别,我再次环视这个美村,仿佛看到一种弥漫缭绕的氤氲之气。而生发这种气氛的根源,是龙归坪特有的文化现象。

车渐行渐远,如诗如画的龙归坪还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二度踏访,在寻寻觅觅中,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自然的风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风水,它可以人人相亲,山水相依,自然相谐,幸福相伴。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