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毛泽东与黎锦熙:亦师亦友亦兄弟
——《致黎锦熙》手迹背后的故事

作者:谭奕星 来源:2024年第2期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8日 10时54分15秒 编辑:陈家琦


黎副本.png


档案故事:这是毛泽东1920年6月7日写给黎锦熙的信。全文约970字。信中强调了要自学和博学,说自己“决定不再进学校”,要“自由研究”,对于学问,要“门门涉猎一下”;认为“集拢常识,加以条贯,便容易达到深湛”。信中说,旅京湖南学会是一种混合的团体,很不易共事,“不如另找具体的鲜明的热烈的东西,易于见效,兴味较大。我觉得具体、鲜明、热烈,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一种运动,或是一宗学说,都要有这三个条件”。中央档案馆保存有手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湖南省《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根据手稿,将其编入《毛泽东早期文稿》(1990年湖南出版社内部发行)。


1890年2月2日,黎锦熙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潭坝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黎世绶任过清朝山西盐运使,父亲黎培銮是近代诗人、书法家。黎锦熙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1905年考中秀才,1912年从湖南优级师范高等学校史地部毕业,1913年1月担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历史教员。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一班就读,他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与老师黎锦熙一见如故,经常和这位湘潭同乡讨论学问和时政,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治学和做人方面,毛泽东都受到黎锦熙的极大影响。次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第四师范学校合并,黎锦熙、毛泽东也一同转入到一师。毛泽东对黎锦熙非常尊重。黎锦熙字劭西,毛泽东便称呼他“邵西先生”,称他夫人为“黎师母”。因黎锦熙年长毛泽东3岁,所以毛泽东经常以“弟”自称。黎锦熙是毛泽东的良师益友,两个人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在学习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黎锦熙担任历史和国文教员,刚好这两门课都是毛泽东最喜欢的,因此他经常就历史上和国文中的一些问题向黎锦熙请教。但毛泽东对于其他知识并不感兴趣,他甚至还想过要隐居山林,潜心研读古籍,然后模仿康有为、梁启超,等到学成之后再进行创新。黎锦熙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向毛泽东指出:一个学者,要想成为政治家、事功家,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这种广博,不仅仅在于精通某一专门的学问,还要通晓百科;不仅仅要精通古典经籍,还要对现代知识有全面的了解。黎锦熙还给毛泽东举了王安石的例子,指出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还是因为缺少社会知识、一味仿古,所以他建议毛泽东先广泛地学习和涉猎知识,等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进行深入钻研,这一番话让毛泽东深受启发。

1915年9月,黎锦熙应教育部之邀赴北京任职,担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兼文科主任。黎锦熙到北京工作后,仍与毛泽东保持着通信联络。当时袁世凯正在收买政客、招揽名士,准备复辟帝制。毛泽东担心黎锦熙被袁世凯拉拢,在信中劝说黎锦熙不要在袁世凯政府做官,希望黎锦熙急归勿恋。在这一时期,黎锦熙远离政治,到北京后他提倡白话文,反对小学读经,力主改小学和中学的“国文科”为“国语科”,参与发起国语研究会,积极推广普通话。1917年,毛泽东在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提到:“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甚愿日日趋前请教。”足见二人情谊之深。

1918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后,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拜访黎锦熙,和他讨论国家大事,经常一去就是一天。对于毛泽东的拜访,黎锦熙自然是十分欢迎。他知道毛泽东的生活艰苦,因此每次毛泽东过来时,他都会让家里人多做些好菜,让他打打“牙祭”,那时毛泽东的烟瘾已经很大了,却买不起香烟,于是黎锦熙便把自己的“大炮台”香烟给他抽,让他过足烟瘾。

1920年1月4日,黎锦熙去毛泽东住处看望他,第一次见到了《共产党宣言》,由于毛泽东为《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精神所震撼,强烈推荐黎锦熙也读一读。4月11日,毛泽东离开了北京,辗转各地踏上革命的征途。6月7日,他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地游览到上海后,给黎锦熙写了一封信(见档案图片)。在信中,毛泽东向“邵西先生”汇报了自己的所思所感。他表达了自学外语的迫切愿望,希望有机会出国进修。对于学问,他认为应该用辐射线的方法,门门都要涉猎一下,他对文字学、言语学和佛学的兴趣尤为浓厚。近来的功课主要在英文、哲学和报上,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他还提到,想做一篇“具体,鲜明,热烈,与新运动”的文章。

此后,两人天各一方,渐渐失去了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师范大学于1938年迁到陕南城固,改名西北师范学院,黎锦熙随学校西迁。毛泽东得知昔日的老师来到陕西后非常高兴,他将《论持久战》的讲稿寄给黎锦熙,两人因战乱而中断多年的关系又续上了。黎锦熙收到以后很快读完了,他对自己的夫人说:“毛润之真是个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你看他在今年五月的这个讲演讲得多么好啊,道理说得多么透彻,多么明确,多么有说服力啊!”

1948年12月,北平处于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北京师范大学多次通知黎锦熙夫妇乘飞机前往台湾,教务长也亲自来请他,黎锦熙却说:“谢谢你,我们不走,我们可要在这里等一位唐宗宋祖都稍逊风骚的伟人哩!”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急切地打听黎锦熙的情况,当得知黎锦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毛泽东驱车前往学校宿舍看望他。在见到阔别30年的黎锦熙后,毛泽东非常兴奋,连忙握住老师的手说:“黎老师,黎老师,您好哇!”黎锦熙热泪盈眶,连说:“不敢当,不敢当。”毛泽东真挚地说道:“应该,应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古人尚且不忘培育之恩,今天亦应该提倡嘛。”中午,毛泽东掏钱让工作人员准备了两桌酒席,款待老师和几位知名教授。席间,他紧挨黎锦熙就座,亲切话旧,非常兴奋,直到日落才依依而去。10月1日,黎锦熙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邀,参加了开国大典。

1961年,黎锦熙将毛泽东写给他的6封信,连同他珍藏的其他革命文献交给了中央档案馆,这些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毛泽东早期革命思想的珍贵资料得以保存下来。

黎锦熙一生致力于语文的教学工作和汉语言文字改革,被誉为“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拼音文字的奠基者”,在汉语语法研究、文字改革和教育事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五届委员。1978年3月27日,黎锦熙去世,享年89岁。他和毛泽东这对师生之间的交情,持续近70年,被人们传为佳话,堪称师生关系的典范。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