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如何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三)

作者:杨泰波 来源:2024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19日 04时15分45秒 编辑:陈家琦

调研报告副本.png


文风的去浊与扬清

文风,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文风从来不是一股单独的风。它的背后是党风、政风、官风、民风、商风及社会和时代之风。党史上治理文风从来是和治理党风、政风连在一起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毛主席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八股,列举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现在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不少,最突出的是假大空盛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有的干部认为讲大话、空话、套话、歌功颂德的话最保险,不会犯错误”“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台上台下两个形象,圈内圈外两种表现”。我们撰写调研报告,一定要在文风上去浊扬清。最重要的是要在语言表达上把握以下几点:

要准确。这就要求选择的材料,运用的案例、数据必须准确无误;表达的思想、观点,必须符合中央的精神,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文章结构、遣词造句必须符合逻辑和文法,并选择最适合的词语来表达。我看过毛主席亲自起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电报的复印件,原稿是“中国人民支援军”,后来改成“志愿军”,这两个字改得多么高明。还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1957年刘少奇同志考察株洲市一个工厂时,谈到有些职工夫妇长期两地分居,但国家因经济困难也难以解决时,引用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以此说明唐代在外为官不带家眷,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毛主席听到这个说法后,专门翻了《旧唐书》和《全唐诗话》,然后给刘少奇同志写信交流,认为此种说法不是很妥当。刘少奇同志接到信后,深感自己还不够严谨,之后讲话写文慎之又慎。

要平实。调研报告作为一种公文,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指示性、指导性,采用严肃平实的语言文字,是基本要求。平实就是要语言朴素,语意实在,质朴自然,而且明明白白、通俗易懂,不能刻意追求工整、对仗,硬性拼凑。现实中有的调研报告习惯于套“四六句”的模板格式,说“大而全”的空话废话,做“穿靴戴帽”的八股文章,这种东西带有东拼西凑、牵强附会的浓厚色彩。我们写调研报告千万不要落入这种俗套。

要洗练。这就要求提倡写短文,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含义。有人认为文字越长越能显示自己的才华,这是严重的认识误区。毛主席多次强调:“讲话、演说、写文章、写决议案、开会都要‘精兵简政’、简明扼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林语堂讲过,“绅士的演讲,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熟知的刘禹锡的《陋室铭》,81个字,从陋室到德馨的统一中,写出了知识分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性情,甘于清贫、甘于寂寞、逃避庸俗、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成为千古绝唱。美国总统林肯1863年的葛底斯堡演讲仅仅讲了十句话,其不到两分钟的演讲,获得了听众十分钟的掌声。当年邓小平同志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为周恩来总理起草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只用了5000字。我们撰写调研报告,一定要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当然,篇幅的长短也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内容和实际需要来定。

要生动。调研报告有自己的规律和文法,不需要堆砌华而不实的辞藻,但也不能干巴巴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感。关键是要少讲或杜绝空话、套话、大话、老话,甩掉“八股调”。要在准确平实简练的基础上,尽量让文字生动起来有“灵气”,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要“使人读得下去,读过后很舒服。”毛主席即使写公文,也不是像许多人那样用习惯的公文语言来写,而是有意识地把公文当“光昌流丽”的散文来写,增加公文的感染力。比如,他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闻,不足200字,不但新闻六要素完备,更妙的是将解放军之神勇和敌军之崩势勾画得活灵活现。散文家梁衡评价说,“我军摧枯拉朽,敌军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你看这气势,是不是有《过秦论》中描述秦王震四海、制六合的味道?”增加调研报告的生动性,通常要善用修辞、引经据典,还可以用一些群众语言。有些群众语言很生动,很富哲理。比如,最近我在电视上看到邵东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介绍艰苦创业历程时说,邵东人“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我前年在江华一个民营企业调研时,一个年轻的创业者说,“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到最后的人不多”;去年我在长沙市十一中调研时,看到一个学生写的感言,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把类似这样的群众语言写进调研报告中,一定会增色不少。

要深刻。调研报告的深刻性主要取决于它的思想性。调研报告的起草不仅是一个总结概括、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集成创新、熔炼思想的思辨过程。文贵有思想,能够画龙点睛,放射出思想的火花。思想贵在有深度,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要讲透,使文章有穿透力。

要有个性。人们常说,文如其人。焦裕禄同志有一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既有极高的水平,又有鲜明的个性。这方面,毛主席的文章可以说是典范。他的文章情理交融、高屋建瓴;气势如虹、意气风发;文库史海,随手拈来;严肃如宣言,平易像说话;典雅、通俗、幽默完美结合。那种风格,那种语言,那种做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是别人无法写出来的。我们看一些革命题材的影视剧,常常出现这样的情节:蒋介石在收音机或报纸上听到看到一些毛主席以新华社记者或别的领导人的名义写的新闻、评论或谈话时,立马发出感慨,这必定出自毛泽东手笔。还有李瑞环、朱镕基等同志的文章、讲话也充满个性,不看署名也知道是他们的作品。我们写调研报告,也要学习他们的行文风格,在遵守文体共性的基础上,尽量彰显自己的个性,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把握好这些要求,写出一篇优秀的调研报告,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须下一番苦功夫,反复思考、推敲、修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代文人提倡“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毛主席说过:写文章就是一个不断推翻的过程,推翻过去又推翻过来。1956年,他同越南劳动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人长征、艾地谈话时,艾地说:“印尼有许多同志认为毛主席思想成熟,写文章一定是一气呵成,不必修改。”毛主席说:“那样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头脑、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一个由不完全到更完全、不很明确到更明确、不深入到更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还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写《新民主主义论》时,许多东西在起初是不明确的,在写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确起来,而且经过反复修改,才把意思表达得比较准确。”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前后修改了十几遍,持续近半年时间,倾注了多少心血!刘少奇同志主持起草八大报告,修改一直持续到八大开幕前一天晚上11时许,一共经历了1年多时间,修订稿达80多个,大改也有5次之多。我们写调研报告,绝不可马虎敷衍,仓促出手,一定要反复斟酌,不断打磨。 (全文完)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