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把“稳预期”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着重点

作者:孙明辉 秦文青 来源:2024年第2期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7日 04时45分03秒 编辑:陈家琦

孙副本.png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重大部署。“三稳”当中“稳预期”是基础和关键,当前经济恢复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集中体现在预期上,只有预期稳了,消费和投资不足的矛盾才能随之减轻,需求和供给两翼的矛盾才能随之化解,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把握“稳预期”的动态内涵。预期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动态性和异质性。也就是说预期不是一成不变、整齐划一的,而是动态变化、千差万别的。从经济学上讲,预期是市场主体对未来的判断,直接影响其经济行为。预期决定市场主体接下来是否增加用工和投资,也决定了是否愿消费、能消费、敢消费。例如预期房价上涨就会把资金投入房产市场,以期转手获得更高回报;预期某只股票会上涨就会买进该股票,以期在更高价格卖出获利;预期通货膨胀会持续升高就不会持有过多现金,而是购买能够保值增值的物品等。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政策、有关报告等会影响市场预期,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会改变市场主体的信息集,从而促使市场主体重新形成预期。比如,一个稳健的房产企业突然有人炒作说它不行了,很多人就会信以为真不敢买它的房子,一旦房子卖不出它资金链就会出问题,然后就会真有问题最后陷入发展危机。企业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一旦社会对经济衰退形成一致预期,想要刺激经济就会难上加难。因此,虽然预期看不到摸不着,但可以对消费与投资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对于消费者来说,预期经济向好,收入持续增长就敢消费,从而带动社会总需求提升。对于企业来说,预期好就会加大投资增加社会供给。由此可见,稳经济的关键在于稳预期。

把握“稳预期”的全局意义。预期本质上是对未来的判断,稳定的预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也是对冲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稳预期更具有全局意义。没有稳定的预期,市场主体必然更重视发展速度以实现最快变现,从而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效益,注重降低成本而不愿投资原始创新,高质量发展自然无从谈起。近几年,世界经济因为疫情发展进入低潮期,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依然强劲,特别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之后,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预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利好,这样的发展可以带动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反过来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推动作用。此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离不开稳定的预期,改革需要预期、投资需要预期、消费需要预期、企业需要预期、老百姓更需要预期,我们常说的宏观调控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预期管理。因此,科学引导预期、有效管理预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能,实现社会预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把握“稳预期”的客观基础。预期不是盲目武断猜想,而是一种基于客观实践的合理权衡和理性判断。人们对发展趋势的判断是预期形成的客观基础,只有不断改善的客观绩效,才能使人们对未来发展保持稳定向好的预期。去年以来中国经济步入疫后恢复轨道,可以看出这一轮经济恢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恢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相交织,而且周期性矛盾、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相叠加。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稳定和引导预期要不断增强战略谋划的预见性、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宏观政策的系统性、体制机制的有效性,切切实实提升高质量发展绩效。

把握“稳预期”的关键环节。近三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及“预期”问题,2021年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维持了“预期转弱”的重要判断,2023年则强调“社会预期偏弱”。良好预期是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基石,加强预期引导、做好预期管理,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保障。要稳住宏观环境,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实,保持政策稳定性,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时度效。要保障公平竞争,提振市场信心;要稳住市场主体,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的支持。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改善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要稳住消费者,消费的持续恢复需要居民收入增长和预期改善作支撑。要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支出,降低个人消费成本,降低微观主体的债务负担,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稳住金融系统,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总体而言,宏观调控本质上就是预期管理。因此,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预期就会越好。

把握“稳预期”的作用机理。面对预期问题,政策层面发挥的作用是辅助性的,根本之道在于改革。实践表明,稳预期的效果往往与改革正相关,全面深化改革是稳预期的前提之一。因此,既要稳住人们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又要树立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稳定社会预期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等,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提升发展质量也应保持一定经济增速,要用好的数据说话,消弭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为改善社会预期提供更强助力。此外,稳预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稳住经济预期这个基础,又要重视稳住社会预期,尤其是与民生、改革密切相关的预期。这就要求我们跳出经济预期看稳定预期,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稳预期工作更好适应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