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
——《明耻篇》题志诗手迹

作者:张敏 来源:2024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4日 10时21分11秒 编辑:陈家琦

张敏副本.png


档案故事: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修正案这一卖国条约。此消息一经披露,全国哗然,民众义愤填膺,各地相继发动反日运动。此事也激起了湖南第一师范师生的愤慨,他们集资编印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几篇文章和资料,题为《明耻篇》。毛泽东在阅读《明耻篇》后,在封面上愤然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四言诗,抒发了自己抵抗日本、救国图存之志,同时激励广大爱国青年奋起救国。

1913年春,毛泽东在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未来前程后,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其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2月,第四师范合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由于第一师范是秋季招生,与第四师范春季入学教学不同步,毛泽东和四师转来的同学一起重读了半年预科。当年秋天,被编入本科第八班,成为第一师范的正式学生。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身为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11月,湖南巡抚赵尔巽迁湖南师范馆至城南书院,改城南书院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从1914年到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度过了他人生中很重要的5年半时间。在这里,一师严格的制度管理,对学生自觉、自动、自治的提倡,以及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思想,促使毛泽东锻炼了强健的体魄,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的领导能力;在这里,他遇到了众多良师,学监主任方维夏、教育课老师徐特立、修身课老师杨昌济、历史老师黎锦熙、国文老师袁仲谦等等,他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高贵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知识,对毛泽东的学业和思想都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在这里,他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大家一起共研学术、谈论国是,一起追求新思想,探讨救国新途径,相互策励,共同进步。这段学习时光不仅使毛泽东的文化科学知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思想得到提升,同时使毛泽东在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正如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谈话时所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而这个时期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却是动荡不安、压抑难熬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就任大总统后的袁世凯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并把总统的权力提高到如同专制帝王一般,开启了他的独裁统治。同时,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卷入战争,无暇东顾。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出兵山东后强占了原被德国强占的青岛,并控制了胶济铁路。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草案。企图复辟帝制的袁世凯不敢完全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也不愿意因过于退让而被各方责难,只能拖延谈判进程,尽量与日本讨价还价。在不断交涉后,1915年5月7日,日本向中国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签订“二十一条”。9日,袁世凯政府以中国无力抵御外侮为理由,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件,并于25日在北京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消息见诸报端之初,群众的反对声就一浪高过一浪。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后,中国民众的愤怒达到了巅峰。“毋忘国耻”的标语在全国各地皆可看到,汉口、镇江、汉阳、福州等地相继发动反日运动。各地青年学生尤为悲愤,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北京各学校学生议决,每日课余诵最后通牒一遍,以示不忘国耻。北京商会定5月7日为国耻日,全国教育联合会则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

湖南的反日运动也四处爆发。青年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抵制日货。在第一师范,毛泽东带领学友会组织了反“二十一条”的抗议活动。校园里贴满了声讨袁世凯、日本侵略者的文章。为扩大反袁反日宣传,一师师生还集资编印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8篇文章和资料,题为《明耻篇》,并广为发放。《明耻篇》卷首为石广权写的《感言》,其余7篇依次为:《救国刍言》《中日交涉之前后状况》《已签字之中日新约及交换照会》《请看日本前此计灭朝鲜之榜样》《日本祸我中国数十年来之回顾》《高丽亡国后归并日本之惨酷情形》《越南亡国惨状略述》,还有一篇附件《中日贸易出入额之比较》。毛泽东拿到这本小册子后,心潮澎湃,悲愤难以自已,愤然在《明耻篇》封面上挥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四言诗。这首诗既抒发了毛泽东自己抵抗日本、救国图存的志向,同时也把青年学生和不忘国耻、为国报仇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后,毛泽东还把《明耻篇》广为寄赠、荐阅,并到处去演讲、撰文、发表言论,扩大仇日宣传及反袁宣传。毛泽东在这场斗争中的积极作为,把爱国师生团结起来,在一师形成了反帝爱国的热烈气氛,影响波及长沙各校。

在此期间,毛泽东一师同班同学易昌陶因病逝世,他写下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并作悼诗,其中有这样一段:“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这些文字都表明了毛泽东对日本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警惕忧心,以及愿为国抗击侵略的反帝爱国精神,与《明耻篇》题诗一脉相承。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萧子昇信中更明确指出:“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并立下“磨砺以待日本”的救国之志。这精准的预言也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中日关系深远的洞察力。

《明耻篇》题诗之后,毛泽东一直以此诗鞭策自己。他团结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立新民学会,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探索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积极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创建长沙文化书社、湖南俄罗斯研究会,领导“驱张”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此基础上,筹建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湖南青年走上了正确的救国道路,实现了“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誓言。(作者单位:湖南省档案馆)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