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莫让“伪创新”耽误真改革

作者:郭宝明 来源:2024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31日 05时30分45秒 编辑:陈家琦

时评3.png


众所周知,创新是改革的基本路径、重要方法和强劲动能,但是目前在工作实践中却出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不良现象,一些地方文必见“创新”、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各类“创新”政策和做法层出不穷,但大多数却是有名无实的“新概念跑车”,不仅跑不了基层的“路”,有的甚至还给基层添了不少堵。

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本来是一件积极作为的好事情,理应值得鼓励。一直以来,很多来自基层一线的创新做法,在丰富基层治理路径的同时,也确实产生了积极效果,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甚至被固化下来,形成了有益有效的制度机制。

然而,当创新成为一个“筐”,被装上各种看似多姿多彩,实则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内容时,这个创新显然就变味了。比如,在“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推行以后,有的工作创新风向呈现以“长”为荣的趋势:治理马路有“路长”,负责环境有“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此外,有的地方耗费巨资建起的“村史馆”看似“高大上”,迎检多次被夸“新颖”,却常年闭门不对群众开放;党建展板“琳琅满目”,楼梯、走廊贴得到处都是,内容却华而不实,只顾“上墙”却不入心……这些所谓的“创新之举”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却忽视了群众切实需求和实际工作成效,看似花样翻新,实则虚浮散乱。

以“某长制”为例,按理说复制借鉴“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的有效做法,在更多领域推行“某长”,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这种复制与借鉴,一定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为了“长”而“长”。划一块地方,立一块牌子,设一个“长”,不厘清各自的权责边界,只是为设而设,这样的简单复制、机械拼贴,并不能优化环境、完善治理。

诸如此类“伪创新”既不能破解客观问题,又不能造福基层群众,更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行政资源,给基层干部徒增负担和烦恼。归根结底,“伪创新”的出现源于政绩观的错位,一些领导干部要么为了让政绩出彩,要么为了应付考核检查,打着创新的旗号,以作秀造势替代真抓实干,其实质是形式主义的变种和翻新,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劳民伤财、徒劳无益。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创新本没有错,错在虚、假、空,创新不是耍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而是要通过理念的革新去谋划工作、通过手段的革新去推动工作。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当前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新招、硬招、真招,绝不能让“伪创新”耽误了真改革。

要杜绝“伪创新”,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创新的动机问题,摒弃私心杂念,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不要注重搞了多少政策“创新”,而要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真正把力量和智慧用在提升发展成色上,用在改善民生福祉上。同时,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听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搞“拍脑袋”“想当然”,真正让“创新”可操作、可落地。此外,要在创新工作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把经过反复论证的好方式好方法坚持下去,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推动工作稳步进入正轨,确保最终创出成效、形成长效。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