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胜:红色遗诗寄家国情怀
陈宜胜(1914—1937),株洲茶陵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少共茶陵县委干事、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长、红六军团保卫局总务科长等职。1937年10月,调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心县委书记。1937年12月,执行剿匪任务途中与日军遭遇,壮烈牺牲。
茶陵县革命纪念馆内存有一份宝贵的烈士家书,这是陈宜胜烈士离家多年后寄给家中老母亲的。其中还附有他写的一首诗歌:
为了革命把母丢,
数年无音使母忧。
一旦今日见相片,
如同会面解忧愁。
诗歌背后,一位为革命离家千里的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跃然纸上。
陈宜胜,原名陈宜圣,1914年出生于株洲茶陵县严塘镇和吕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在读书时,陈宜胜就逐步树立了坚定的革命理想。1930年6月,他参加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少共团团委工作,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陈宜胜随部队参加了长征,于次年10月到达陕北。
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陈宜胜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总务处长。10月,日军攻占阳泉后,陈宜胜随359旅战地工作团到盂县开辟抗日根据地。当月下旬,八路军工作团在盂县建立起了中共盂平阳寿榆五县特委,刘道生任书记。刘道生调走后,五县特委改为四县中心县委,陈宜胜接任书记,并兼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七大队政治委员。遵照中央北方局关于“在晋东北地区尽快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11月上旬,陈宜胜主持了中心县委工作会议。会议部署了五项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宣传抗日救亡的工作,二是改造整顿地方政权,三是组建抗日支队,四是筹集军粮军饷,五是创建农村党组织,打击汉奸,开辟抗日根据地。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各县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发展起来。
在艰难的抗日斗争中,陈宜胜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但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安慰久别的母亲和亲人,他向家里寄出信件、照片,并附上自己写的一首诗。烈士的家国情怀在家书和诗中一览无遗。
1937年12月,陈宜胜带领七大队战士20余人,从盂县到寿阳执行剿匪任务,途经西南关村时与日军遭遇。陈宜胜率领战士们浴血奋战,决不后退一步,终因敌众我寡,与20多位战士一同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给母亲的信成为他唯一保存下来的珍贵遗物。
陈宜胜牺牲后,孟、平、阳、寿、榆中心县委和七大队队部在上社村召开陈宜胜烈士追悼大会,决定在上社村为烈士立碑纪念,石碑上篆刻英雄的事迹。1983年10月,中共盂县县委和盂县人民政府决定,将陈宜胜烈士遗骨由北连巅村迁到肖家汇乡里独头村烈士陵园,重树新碑,永远让人民怀念。
2015年,民政部公布第2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陈宜胜烈士名列其中。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