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如何筑牢网络舆情治理防线
在网络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第一环境”和思想政治工作“最大变量”的背景下,高校须以系统性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构建网络舆情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新格局。
准确识变,解构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与演化逻辑。高校应在技术理性与教育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舆情本质和舆情演变规律,实现从舆情解构到价值引领的认知深化。为此,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促进技术逻辑与传播规律的深度耦合。算法推荐机制、数据抓取技术等推动舆情传播从线性扩散转向多节点裂变,这要求高校建立起“技术解构—传播分析—风险预判”的行动逻辑来因应。二是注意群体心理与价值冲突的动态平衡。虚拟空间的匿名性放大了非理性表达的自由度,青年学生网络行为呈现“情感先导、立场前置”特征,高校要在科学预判群体行为趋势中把握动态平衡。三是推动数字生态与育人规律的协同重构。高校要避免陷入“技术万能论”误区、警惕“经验主义”路径依赖,建立技术理性与教育理性相统一的治理观。
科学应变,构建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与应对范式。高校必须致力于打造立体化的治理体系与应对范式,推动形成刚柔并济、虚实协同的现代化治理格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用力:一是发挥制度规约的框架性作用。通过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明确舆情风险的分类标准、处置权限与责任边界,确保治理行为的合法性与规范性。二是强化协同共治的体系化效能。高校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协同共治格局,在纵向层面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层级信息反馈渠道,在横向层面形成“数据共享—策略共商—行动协同”的治理共同体。三是夯实技术赋能的精准化支撑。通过构建“语义分析—情感计算—趋势预测”的智能系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舆情演化场景来优化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与实操性。
主动求变,打造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赋能场域与创新生态。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应将治理逻辑从“以风险防控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使网络空间成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正能量高地”和价值观形塑的“浸润地”。为此,应从以下两方面发力:一是实现数字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化提升。注重培养“四位一体”核心能力,建立进阶培养体系,利用工作坊、案例库等平台资源载体,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实现从“事务型”向“专家型”转型升级。二是实现价值引领与网络育人的生态化创新。打通主流价值供给与青年大学生文化需求的互联通道和双向管道,构建正能量传播矩阵。同时重点打造“微党课+网络直播”“红色IP+二次创作”等创新载体。
总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应以“守土有责”的使命感、“因势而新”的创新力、“润物无声”的引导力,为筑牢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防线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