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语快评 | 形式主义的本质,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作者:辛小湘 来源:新湘评论网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2日 01时55分46秒 编辑:张米
形式主义的毒瘤,正以“上行下效”的名义,将实干扭曲为表演,把担当简化为表态。
“留痕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调研走访”退化为“打卡拍照”,形式主义的病灶,往往潜藏于“上级偏好”与“下级迎合”的双向互动中。有的单位为应付检查,安排社区干部凌晨在空无一人的广场摆拍“夜间巡逻照”;有的地方为凸显“数字化成果”,强迫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反复注册政务APP……这些看似荒诞的操作,背后都指向“上级看数据、下级造数据”的畸形逻辑。
值得警惕的是,形式主义会催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当“材料写得漂亮”比“实事干得漂亮”更受认可,当“会议落实”比“落地见效”更被看重,肯实干的人便会被边缘化,善作秀的人反而能得甜头。个别地方开展环保治理时,宁愿斥巨资刷绿荒山,也不愿投入真金白银治理污染,只因“视觉效果”更容易被上级关注,便是典型例证。
破除形式主义,不能仅聚焦基层的“小动作”,更要打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传导链条。当评价标准从“看报表”转向“看实效”,从“听汇报”转向“听民声”,那些花架子自然会失去生存土壤。毕竟,治理不是戏台表演,群众需要的从来不是“演得像”,而是“干得实”。
说到底,形式主义的破局之道,在于重构“权力与责任”的对应关系。上级少些“拍脑袋的指标”,多些“察实情的眼睛”;下级少些“讨巧的应付”,多些“较真的担当”。当“做什么”与“群众盼什么”对齐,“怎么评”与“实际干得怎么样”挂钩,形式主义的泡沫才能真正破灭,治理的养分才能渗透到基层的土壤里。
下一篇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