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90年前的1月,一场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正在召开。会上共有5位湖南人,李富春就是其中之一。
透过繁华的长沙三兴街2号的铁栅栏门,能够看到两座青瓦、灰砖、红窗的小楼,这就是李富春早年的故居。
这是一幢始建于清代的建筑,是李富春的祖父李世馨的房产,房屋底层为临街店铺,二、三楼用来居住。这栋小楼名为“李福星扇店”,取吉祥之意,店铺夏天卖扇子,冬天卖棉絮。房屋后面为作坊,至今仍保留着弹棉花、制作棉被的工具。李富春就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李富春的革命生涯是从留法勤工俭学开始的。在早年留法的岁月里,他从一个爱国忧民、追求新思潮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5年夏,李富春奉命回国,投身到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之中。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
时光的指针定格在1935年1月15日,这是遵义会议召开的日子。会议由博古主持,并由他首先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总结的主报告。博古在报告中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做了一些检讨,但更多的是强调敌强我弱等种种客观原因。随后,周恩来作副报告,提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错误,并主动承担了责任。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尖锐地批评了“左”倾军事路线,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上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批驳了博古的错误观点。
会上,其他同志也分别作了发言。“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李富春和聂荣臻同志,他们对李德那一套很不满,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批判很严厉。”在会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在回忆录中写道。
遵义会议结束后,作为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的李富春及时向总政治部传达了会议精神,并特别强调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他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对国民党“围剿”斗争中的杰出作用,坚定了广大指战员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决心。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关于政治工作的地位,李富春指出,“要求我们最高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政治工作,不仅在胜利的情况之下,能更加提高士气,而且要在困难的条件之下团结红色战士,不灰心不丧气,坚定地为着我们光荣的任务,为着中国的工农解放而斗争到底,并把这个决心实现在每个战斗的动作之中。”
尽管红军长征非常艰苦,但李富春对于政治工作始终抓得很紧。凡是红军所到之处,各级政治部工作人员都会立即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开展打土豪救济贫苦农民的工作。
1997年4月,当时已经92岁高龄的红军老大姐刘英,还能清楚地记得长征路上她在李富春领导下做政治工作的情形。她说:“我们经常打前锋,比别人走得早,宿营比别人睡得晚,睡觉从来没脱过衣服。每到一个地方,富春同志总是对我们说:‘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富春同志脾气好,非常随和,对人热情,工作细致,时常告诉我们怎么做群众工作。我们行军中,苦的时候很苦,乐的时候很乐。”
“要把一个破烂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新中国”
李富春不但政治工作抓得好,抓经济工作也是他的强项。早在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他就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1938年9月,李富春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领导陕甘宁边区财经工作,具体组织大生产运动。在实际工作中,李富春亲自下地,带领当地的人民群众和红军战士开垦荒地,并大力推动开辟南泥湾,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李富春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二八分红,公私两利”的原则,开创公私合作先河。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毛泽东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解放战争时期,李富春主要负责东北地区的工作。从1945年12月,任中共西满分局书记、西满军区政治委员,到1949年8月,当选为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富春在东北工作的4年多里,领导了整合东北财经体系、城市政权的顺利接管、东北工业基地的恢复与建设等大量工作,并在引领东北率先实现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的战略转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富春协助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经济工作,为了编制好“一五”计划,李富春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常常熬到深夜。
1952年8月,以周恩来、陈云、李富春、张闻天、粟裕为代表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就五年计划的轮廓草案同苏联方面交换意见,并争取苏联的援助。
这也是李富春自1925年首次去苏联后,时隔27年再次去苏联。他感慨地对妻子蔡畅说:“现在我们要把一个破烂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新中国,多么光荣和艰巨的任务啊!中央交给我这件重要任务,感到担子重啊!只有老老实实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到苏联后,周恩来、陈云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安排好谈判议程和方针后先行回国,李富春率领中国代表团继续同苏联有关部门进行广泛接触。在此后的近10个月时间里,经过艰苦谈判,李富春代表中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等文件。
“一五”计划的“重中之重”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了落实好这项工作,李富春付出了大量心血。每个项目的组织实施,都由他主持讨论。从编制设计、审查设计任务书,到选择厂址、组织施工、设备分交,他“从头到尾,一抓到底”。每当面临复杂难题或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他都会组织大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细心聆听并仔细分析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通过多次探讨、论证与反复推敲,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可以说,156项重点工程每一项都倾注着李富春的心血和智慧。
继“一五”计划之后,李富春还参加了“二五”“三五”计划和其他重要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规划的组织编制和指导落实工作,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为在经济建设时期胜利完成国家各项重大经济建设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毛泽东誉为新中国经济工作的“四大名旦”之一。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