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阅读2 基础牢 生产丰 农民富

作者: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03日 03时54分26秒 编辑:redcloud

增收举措要实实在在

长沙县金龙村党支部书记 宋海晏

 

2006年,金龙村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们意识到,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历史性机遇,把服务工业企业,巩固农业产业,发展劳务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使村民看到了致富增收的举措的确是实实在在。

----村企共建新农村,抓服务,抓招商,优化环境促发展,依托企业促增收。为村域内的三家民营企业金铸、金茶、金革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企业发展广施“及时雨”。同时,由镇政府牵头,村上配合,新引进了中南电炉厂、金龙木工厂。还按照村企联营的思路,走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组建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全村有15个组入股参与分红。有162户成了合作社员,一批农民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数着工资过日子的越来越多。

----重点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做活田里、园里、山里的文章。做活田里。结合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了1000亩高标准的优质稻示范区,1000亩高标准的蔬菜基地,新引进的隆平高科已正式在我村落户,田地可达到重复创收。注重园里。组织动员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既绿化、美化庭院,又增加了收入。还发展了100户以绿茶为特色的示范户。发展山里。借助金茶优势,壮大茶叶产业。2007年新扩茶园300多亩,全村茶园面积达到了2291亩。20071019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对我村茶叶产业进行了报道。

----围绕茶叶、养殖等产业,邀请专家、技术员入村培训,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先后办了清洁工程队培训和木工厂女工技术培训两期技术培训班。争取远程教育设备4万元,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集中加强养殖、茶叶加工、清洁工程等技能的培训。

 

要有为群众着想的境界

全国劳动模范、湘乡市张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杨少云

 

村支两委要真正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尤其是支部书记要当好“班长”。作为村干部,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有为群众着想的境界。

我从1973年起就担任支部书记,回顾这30多年的工作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农村是在改革开放搞活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村正是较好地抓住了每个时期的发展机遇,一步上了一个台阶。上世纪80年代,我们从办第一个集体企业砂石厂开始,先后兴办了包装厂、饲料厂、工程公司、装卸队、预制厂等实体,90年代集体经济已初具规模。现在,村办企业不仅每年可为村级提供200万元以上收入,而且解决了几百个劳动力就业,每年为村民户平增收3000元以上。近几年,我们又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产业,目前上规模的农家乐2家,特色餐饮业10多家,安排就业人员超过200人。

村级班子只有尽心尽力为群众办事,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近两年来,我们累计投资近2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村组公路全面实现了硬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水利基本实现排灌无忧。对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由村上代交,对困难家庭的大学生进行奖励扶助,发展合作医疗资金由村上解决,对五保户、困难家庭发放困难补助,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慰问金等。同时,我们坚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特别在财务监督管理上已形成例规,每年花20天左右时间由理财小组进行财务资产定期清理。村级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由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到位,村支两委、组长、妇女队长、党员,都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分工负责。村内各项事务基本上都按村规民约进行管理。

 

抓主导产业促经济增长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湘阴县楠竹村总支书记 陈友庚

 

楠竹村地处湘阴县城东北,湘江与南洞庭湖交汇处。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长联系点后,我们着力抓了主导产业建设工程,有效地促进了村级经济增长。

----壮大龙头企业。依托楠竹山华鑫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龙头企业,支撑以 头为主的主导产业,重组农企联体,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合作组织与协会的纽带作用,把全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物流业、建安劳务业与科技开发与综合服务联体整合,形成楠竹村企业群,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和竞争能力。

----发展生态农业。在千亩高效农业基地区内,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村民自愿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了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及生态农业的规模,实行灌溉自流、机械耕种和产业化管理,解决了水旱轮作的根本问题,为村民人平增收200元;通过省农科院专家实地指导,全村100%的农作物实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栽培与种植。

----实行订单生产。通过经济组织合作社与协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运作模式,把全村各个公司联体整合,通过综合服务公司,在种、养、加工方面,搞活经济,盘活资金,达到双赢。实行订单型生产,村民每年在订单农业上实际增收30005000/户。争取让村民多方受益、稳步增收,如土地分红、村民务工收入等等。同时,通过开展洁净能源沼气建设工程和扶持发展生猪养殖,初步形成了“猪----稻”、”猪----”、“猪----鱼”等生态种养模式的农业开发结构,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进入良性循环,村民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直接增加了收入,户平每年增收1500元以上,彻底改变了养猪多、环境污染大的恶性循环局面。

 

依托资源优势 建设生态新村

邵阳市双清区莲荷村党支部书记 李义军

 

莲荷村地处邵阳市区北端,距市区约8公里。我们依托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坚持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依靠资源优势建设新农村的发展之路。

----夯实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环境。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建成了高标准的白莲通村公路。积极与邻村协商,“三村”联动,通过争取资金、群众自筹、社会捐款等方式,共投入资金280多万元(其中我村投入120万元)、投工6000多个,于2006年将该路段进行了全程硬化,不仅解决了村民行路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而且也为市民前来莲荷休闲观光提供了方便。二是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困难。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打了一口蓄水近200m3的深水井,铺设了1200m自来水管,不仅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而且使附近6个村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三是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灌溉网络。全村先后修建了标准渠2300,使千余亩的田土旱涝保收。

----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总结养殖奶牛、波尔山羊失败的经验教训,把发展的目光转到本村优势上,大力引导农民种植花卉苗木,成为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支柱产业。2006年实现花卉苗木销售收入350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800元,成了邵阳市区规模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接着,又先后引进了天源现代农业观光园有限公司、建民集团苗木基地、莲荷休闲垂钓山庄等项目,使我村成了青山绿水浑然一体的天然森林氧吧和森林公园。农家乐等休闲农业项目成了我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农村。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村里开办了农民夜校,组建了舞狮队等群众文艺组织,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社会治安得到了很大改观。依托自有森林资源和花卉苗木基地,创建了双清区首批青少年农业科技示范教育基地和青少年体验教育基地,每年有数万中小学生来我村参观体验。建成了市内环境最美、功能最齐、设施最完善的农村敬老院,不仅为本村的孤寡老人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而且也为市内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养老休闲的好场所。

 

多元投入打牢农业基础

全国劳动模范、耒阳市被塘村党支部书记 李主华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投入,必须探索建立多元化的“三农”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大包大揽的投入政策。要在南方逐步改变粮补直补投入政策,将粮食直补资金集中直接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联村,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农村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积极稳妥地为农民开展信贷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积极推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各级财政对农民投保给予保费补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对农民自愿出资投劳兴建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适当补贴,做到应补尽补。大力推广理事会管理建设农村和农业产业的运作模式,独立操办农民自发集资、捐资而建的基础项目。

农业基础牢则生产丰,农业生产丰则农民富。切实加快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提质,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标准化农田。科学规划,全面硬化农田灌溉渠道,节约农业生产用水,确保农田排灌畅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全面硬化骨干山塘和基本山塘,满足农业生产灌溉的需要,确保基本农田旱涝保收。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一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大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引导有实力、讲诚信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走良种良法致富之路。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不断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缩少城乡差距的关键是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切实加强通村、通组公路建设,解决村民交通不便的问题。抓好农村用电网改、户改工作,真正实行城乡用电同价。抓好村卫生室的建设工作,使群众小病能就地治疗,减少群众不必要的开支。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探索建立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农村环境污染。

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形式,多渠道对农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

 

突出地域优势 把握发展重点

麻阳县漫水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田连炎

 

近年来,我们坚持从西部山区的实际出发,把握发展重点,有效推动了山区新农村建设。

 ----突出主导产业,壮大经济实力。从本地资源和地域优势出发,制定了“类型多样、自主选择、效益为先、持续发展”的方针和“南种、北养、东垦、西渡”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村民突出发展柑橘、劳务经济及禽畜水产养殖3大主导产业。全村柑橘种植面积1800余亩,年产量达200万公斤,总收入300余万元。全村共有养鸭养鹅及养鱼专业户42户,年总收入180万元。

----突出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2006年,“盘瓠祭”被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盘瓠文化民俗村建设项目已通过省旅游局立项,民俗村4大区域开发及招商文本已获通过,今年将面向社会招商。200612月,我村被正式确定为全省乡村清洁工程项目村。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启动,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正日渐显现。

----突出民族文化建设,发展文化经济。我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被命名和确定为“湖南省盘瓠文化研究基地”,市、县“盘瓠文化民俗村”。近5年来,各级投入盘瓠文化建设的资金达500余万元,盘瓠文化民俗村已具雏形。2006年已组织完成了盘瓠文化民俗村发展总体规划,并重点加强了盘瓠文化活动区建设。

----突出民主管理,加强民主建设。完善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协会议事会议等多项制度,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及发言权。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发挥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及专业协会的作用,使之成为村支两委和村民的“桥梁”与“纽带”。如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计生协会、盘瓠龙舟协会等,已经成为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

 

修通一条路 架起一座“桥”

吉首市十八湾村党支部书记 吴山冈

 

十八湾村位于吉首市西南部,坐落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台地上,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也曾是一个“用钱难、吃饭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的“五难”村。和许多贫困村一样,十八湾村面临的最大拦路虎----不通公路。修通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是十八湾村全体村民最强烈、最迫切的愿望。

2000年初,我们村支两委紧紧抓住村民想通路这一强烈愿望,把解决“行路难”作为村民致富的主攻点。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悬崖峭壁开凿出一条全长5.3公里的公路。公路修通后的两年间,村民在村支两委的组织领导下,大搞山地开发。先后发展青蒿1000亩、金秋梨500亩;利用海拔高、温差大的优势,发展反季节蔬菜110亩。路通了,古朴自然的苗寨成为旅游的好去处,农户演示古老的织布、扎花带等民族特色工艺,生产苗族服饰,还举办了“四月八苗歌节”、“冬月苗家推斗”等活动,开展“十八湾观赏休闲游”。以前靠天吃饭的十八湾人拿起书本,学科技、用科技成为农民兄弟的时尚。全村现有农业技术员3名,科技示范户20户,每户农民基本掌握了1-2门农业适用技术,成为大山里的新型农民。

村民物质上富了后,我们还立足于群众的精神需求,因势利导,开展文明村建设,完善了村规民约,组织了苗歌队、舞狮队、苗鼓队,开展了篮球赛、苗歌会等群众文体活动。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十八湾村实现了“六无”:无锁村,无垃圾村,无违法记录村,无民事纠纷村,无人售货村,无计划外生育村。十八湾村已经彻底甩掉了“五难”村帽子,正朝着富裕村、秀美村、文明和谐村的目标一步一步迈进。

 

带领群众一步一步地走

双峰县白山村党支部书记 彭沂浴

 

  白山村地处湘中腹地。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一步一步地走,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做生产发展的引路人。白山村山上有树,地下有矿藏,资源比较丰富。新一届班子上任后,确定了“开采地下资源,做活田土文章,壮大村级实力,致富全村村民”的发展思路。以2万元扶贫资金起家,自筹资金30万元,兴建了石膏矿,在白山村自己的土地上掘出了“第一桶金”。2006年,又引进了浏阳烟花鞭炮生产技术,新上烟花鞭炮厂,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

----做生活宽裕的带动人。全村党员一方面提高自身的致富能力,率先致富;另一方面引导党员解决好自己富与群众富、带头富与帮人富、少数富与共同富的关系,走共同富裕之路。先后创办的石膏深加工企业、装卸队、运输队、烟花鞭炮厂,都采取村民入股的形式,做到了户户入股,人人受益。

----做乡风文明的倡导人。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能人党员和那些乐于奉献、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成立精神文明建设理事会,做新风尚的倡导者。近年来,白山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提高村民素质,先后举办理论学习班50多场次,培训村组骨干280多人次,发放学习资料1800多册。

----做村容整洁的示范人。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农村党员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我们从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

----做管理民主的促进人。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主政、村委会办事”的民主管理模式,支部“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导向作用,以村代会为桥梁,以规章管理制度为保障,实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