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首倡之地 首倡之为
——回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十八洞村、菖蒲塘村

作者:刘骄 吴金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20日 04时32分50秒 编辑:李志佳


回望历史长河,有些时间节点注定要载入史册。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先后来到湘西凤凰县菖蒲塘村、花垣县十八洞村访贫问苦、考察调研。他走进田间地头、百姓家中,揭米缸、摸铺盖、看猪栏,与村民拉家常、话发展,殷殷深情,令人感动、给人力量、催人奋进。在十八洞村,总书记与村民座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这一天,既是两个村的村民及三湘儿女永远难忘的一天,也是中国扶贫事业、中华民族减贫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风起十八洞,一步越千年。从这天起,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大幕在中华大地徐徐拉开,千千万万贫苦群众的幸福日子次第花开……


QQ图片20190916182700副本.jpg


7年之变:天翻地覆慨而慷

“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特点和显著标志。这种变化在十八洞村、菖蒲塘村尤为明显、更为直观。

——最根本的变化:村民富了。“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不通公路水和电,手捧金碗莫奈何。”这首苗歌唱的是早些年十八洞村人的生活。曾经的十八洞村,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201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600多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同样是一首苗歌,唱的却是十八洞村如今的甜蜜和幸福。多条增收渠道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668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6万元。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菖蒲塘村。原来的菖蒲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和贫困村,“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是其贫穷境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村坚持将水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村调研考察后,全村老百姓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走上了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2016年,菖蒲塘实现整村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121元增至2019年的23419元。昔日穷山沟,如今奔小康。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果园,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迎接着慕名而来的八方来客。

——最明显的感受:环境美了。十八洞村是一个苗族自然村,由梨子、竹子、飞虫、当戎四个苗寨组成。曾经的十八洞,基础条件差,没有自来水,生活环境十分艰苦。7年多来,通过实施“三通”“五改”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十八洞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通村道路已变成宽阔的水泥道;特色鲜明的苗族民居修葺一新,厨房清洁,厕所干净,家家喝上放心水,户户用上安全电……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村民们都由衷感慨:“看看现在这么好的条件,真不敢想象以前那种道路坑洼泥泞、屋子破旧矮小、厕所透风漏雨、猪仔睡在床铺下的日子。”

和十八洞风景不同,菖蒲塘村相对平坦、空旷。近年来,该村集中开展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建设,推进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村庄绿化、饮水净化、道路亮化硬化等专项整治活动。如今,90%以上的农户建起“小洋房”,98%的农户实现电气化,自来水和水泥路入户率达100%。走进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落成的村部,起名“振兴楼”,正门悬挂“小康门”,造型别致,寓意深刻。村部前方,便是新修的村民公园,亭台楼阁,美不胜收。“一天一个样,比城里还漂亮。”70岁的老支书王安全特别满意现在的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

——最可喜的进步:劲头足了。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第一幕,村民成群结队外出打工的场景,正是昔日十八洞的真实状况。一无产业,二无资源,发展无望,有能力的只能外出谋生,十八洞村陷入“贫困逼人走,人走更贫困”的恶性循环。那时的村民“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人心不齐、自由散漫。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根。村“两委”通过组织篮球赛、文艺晚会、苗歌会、赶秋节、鹊桥会等各种活动,将村民的心往一处拢、情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现如今,村民大都找到了自己的致富之路,不仅落后面貌发生巨变,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同样在菖蒲塘村,村民的精气神总是满满的,即使是寒冬农闲时节,村里也难寻一个闲人,大家都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忙碌着。村党委书记周祖辉说,近几年村里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村民们不仅笑声多了、歌声甜了、精神爽了,而且脑子活了、胆子壮了、心气足了。村民不仅发展产业致了富,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大家自发组建表演队,农闲时节排练,节日节庆表演,还经常被邀请到周边乡镇参加晚会。


王登拍.jpg


脱贫之道:敢教日月换新天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7年多来,十八洞村、菖蒲塘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以精准为方,以使命为笔,以奋斗作毫,抒写了精准脱贫的动人诗篇。

——党建引领,筑牢脱贫根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有效推进精准扶贫任务,2014年以来,花垣县按照“尽锐出战”要求,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驻十八洞村,并将党组织关系下转到村党支部,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村里工作。在村委换届选举中推行“两述两评”制度,把讲政治、有文化、能力强、群众信任的能人选进班子。班子引路、党员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十八洞村修路占地没钱补,党员龙太金主动说“从我家先挖”,不到半年时间修出了一条致富路。探索“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推行“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结成互助小组41个,党员事事冲在前,处处做榜样,群众对村“两委”满意率由68%上升到98%。2016年,十八洞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6年,凤凰县将原菖蒲塘村与周边马王塘村、长坳村、樱桃坳村合并,成立新的菖蒲塘村。菖蒲塘村党委结合实际,在原有4个村党支部的基础上,创造性成立水果产业、旅游产业、女子嫁接队、周生堂公司4个功能型党支部,以及旅游服务、产业技术服务、柚子产业、猕猴桃产业4个产业党小组,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党小组+党员+贫困户”的模式,切实发挥党组织带头引领作用,成为产业发展攻难关、聚人心、强经济的“尖刀利器”。

——产业为本,激活造血功能。7年多来,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的指示要求,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深挖特色资源,大力开发劳务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乡村旅游五大支柱产业。以“飞地经济”发展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产品实现港澳直通,仅此一项,2019年十八洞村建档立卡户人均分红1600 元。组建苗绣合作社,发展订单苗绣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2019年实现产值60余万元。引入“步步高”集团投资山泉水厂,每年给村集体分红,2019年实现村集体分红66.4万元。此外,乡村旅游及其衍生经济已成为十八洞村名副其实的“当家产业”,2019年,全村共计接待游客37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00万元。“2013年以前,村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外打工,现在外出打工的人不到三分之一。”十八洞村第一书记孙中元说,随着村里产业日益红火,外出务工的人陆续选择回到家乡就业创业。

和十八洞村不同的是,菖蒲塘村的产业发展更早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确立了以水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书记到菖蒲塘村,嘱咐乡亲们“依靠科技、开拓市场,不断做大做优水果产业”,给菖蒲塘村人带来了信心和力量。这几年,菖蒲塘村全力打造果园核心区,建设了60亩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100亩柑橘品改示范园、300亩提质增效示范园等示范基地,通过科学化培管、景观化打造,进一步提高了果品品质,叫响了菖蒲塘水果品牌。为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村里引进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周生堂公司,生产蜂蜜柚子膏、猕猴桃果脯等产品,大大提升了水果产品的附加值。与此同时,借助村内飞水谷景区及周边旅游景点,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休闲体验农业。2019年,飞水谷景区接待游客32万人,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达180多万元。

——人才支撑,夯实发展后劲。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十八洞村实现脱贫致富,是从重视人才、选用人才、补齐人才短板和发挥人才作用开始的。2013年以来,湘西州、花垣县及时派出懂农村、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几任工作队扎根村里,勤勉务实,接茬奋斗,引领了十八洞的“蝶变”。同时,充分调动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的积极性,鼓励在外务工人才回村创业和吸引毕业大学生人才回村工作,形成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良性互动局面。

菖蒲塘村的发展,更是人才之功。王仁才、卜范文、杨万根、崔丽红、向志斌等一批省内农业科技专家,持续为菖蒲塘村果农传送技术、释疑解惑,并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土专家”。丁青青便是村里两户省级科技示范户之一。多年来,他潜心科研,反复试种,成功选育出了无籽猕猴桃,这个品种口感好,无需授粉,减少了人工成本,且抗旱、耐涝、抗病性很强。以王安全、丁青青等人为骨干,菖蒲塘村成立了专家小组,不仅负责本村产业发展,还肩负全镇乃至周边乡镇的产业发展指导工作。他们积极探索育苗、嫁接等技术,发展育苗产业,年育苗达540多万株,年创收超过1020万元。靠技术吃饭,村里成立了200多人规模的女子嫁接队,常年奔忙于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凭借高超的苗木嫁接技艺,年创收超过800万元。


微信图片_20210128162954副本.jpg


深刻启示:人间正道是沧桑

回访十八洞村、菖蒲塘村,让人印象深刻、备受感动。两个村子7年多的发展变化,不仅生动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而且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新路,立起了精准扶贫“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同时也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刻启示。

——科学理论是根本遵循。“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好好干,有奔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开启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巨变之门。实践反复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新境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展现新作为。

——坚强堡垒是有力保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是“主心骨”。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精准脱贫政策就能得到有效落实,群众就能稳步脱贫致富。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要充分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力量、智慧凝聚起来,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

——务实创新是重要法宝。“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方法在于精准”“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强调最多的就是“精准”,而务实创新是精准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涵。实践中,湖南探索出了“互助五兴”党建模式、“四跟四走”产业扶贫、“五促五销”消费扶贫等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新模式,就是坚持精准精细科学方法、用好务实创新关键举措的结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关系到多方面的政策举措,又涉及具体的组织方式,必须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思路,务实精准,推动各项任务要求落地见效。

(插图摄影/王 登 李志佳)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