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
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转化利用,推动城乡之间统筹协调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要求,是长沙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选择,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未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这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工业与农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没有农村的资源,工业难以起步;没有工业的带动,农村难以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工业化的格局,为新型工业化开拓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是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必经阶段。一个区域的城市化,一方面表现为吸纳聚集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扩散辐射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实现的一条新途径、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既包括农村的城市化,又包括城市的现代化。长沙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乡一体化既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更是不容错失的战略选择。这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要推进农村现代化,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形成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任务。这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增强整体实力的根本出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市域城镇体系,并使之成为农村资源引向城市的介质、城市资源辐射农村的载体,不仅有利于发展空间的扩张和资源要素的流动,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这是切实改善民生、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只有打破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使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农村资源活化增值,产业向农村延伸,要素向农村流动,才能减少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和谐。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必须抢抓的历史机遇。机遇来自于扩大国内需求、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迹象表明,政策的取向不会变,导入的重点会调整,主要是增加农村投资、着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和拉动农村消费、着力带动产业升级换代。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激发农村投资潜力,全面开发农村市场空间,就是对这一政策机遇的敏锐把握和充分运用。机遇来自于建设“两型社会”、合理高效利用资源的改革导向。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的改革试验必须着眼于城市与农村这样一个更大的空间来规划和展开,更为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整合资源和转化资源,这既是发展的要求,又是改革的导向。从全市来看,城市资源稀缺、潜力小,农村资源节约空间大;而正是城乡二元结构,妨碍了农村宝贵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迫切要求。机遇来自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经济走向。现在城市需求呈现多样性特征,包括产品需求、文化需求和服务需求。把这些需求适时导入农村,必将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间和更大的推动力量,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必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注重前瞻性。加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把规划的前瞻性具体落实到城乡空间布局的谋划上、重大项目建设的把关上、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遵循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乡建设的错位发展、更加注重村镇特色的充分彰显、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注重系统性。树立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理念,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全面对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按照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要求,做好主城区、都市圈和城郊带的规划,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注重操作性。对规划实施的路径、建设的时序、环境的变化作出准确的把握,制定相关的实施规划,完善配套的技术标准,加大规划统筹协调力度,确保发展目标的一致、建设时序的协调和城乡功能的融合。注重权威性。深化规划编制、执行和监督等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维护规划的刚性和法定地位,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必须注重设施配套。做到城市设施建设与农村设施建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并重、产业设施建设与生态设施建设并重。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乡对接延伸,做到布局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功能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合共建、联网共享。必须突出建设重点。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用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四大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具体项目、建立推进机制。必须着力功能提升。注重完善设施功能、提升建设品位、增强承载能力,既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充分发挥基础设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增长、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又要以民生利益为重点,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加快建立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加快构建与城镇相接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文明一体化。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不断强化基础工作,着力丰富活动载体,积极拓展创建领域,把创建视角向乡镇延伸,让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
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协调发展架构与产业园区整合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形成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市场集中度和经济融合度。要注重以产业组织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善,建立高效率的产业配置结构、专业化的产业部门结构和集群型的产业区域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变,以产业结构的改善,来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加快产业升级。做好推动长沙产业升级的统筹规划,坚持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农业企业一起抓,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管理升级一齐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以城乡环境整治工程为抓手,重点抓好大气、水域、固废的治理,积极推进洁化生产、净化噪声和绿化造林。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逐步实行规范养殖、达标排放,促进生态恢复,涵养生态资源,扩大生态容量。严格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育。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城乡生态网、生态圈、生态轴建设,以绿化规划、绿化产业、绿化共建为重点,构建城市、园林、森林三者融合,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城区、集镇、村庄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阴化、庭院花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
大力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克服“管乡不管城、管城不管乡”的体制弊端,加快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城乡行政管理新体制。理顺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以镇为单位组建市场运作主体,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各类合作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破除城乡之间的市场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市场体系,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降低城乡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城乡资源的配置效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社会管理一体化为着力点,协调城乡社会管理中的重大关系,创新城乡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制度,努力实现城乡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系全局,必须加强领导、注重实效
以坚定的决心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对城乡发展走势的科学把握上坚定决心。城乡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城乡分割、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到城乡一体的过程。从长沙的发展阶段特征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加强,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从对改革发展方向的准确判断上坚定决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就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今天,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已经成为结束计划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任务。从对中央、省委精神的深入贯彻上坚定决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部署;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要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改革试验地区、省会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和使命所在。
以改革的精神来探索城乡一体化路子。必须注重改革的开创性。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率先改革、大胆探索,敢于用改革的理念扫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善于用改革的思路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题。必须找准改革的突破口。以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土地流转从不动产向可动产转变、土地整理从节约型向集约型转变、土地利用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解决好土地的所有制、经营权和资产化问题,使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真正实现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必须增强改革的推动力。坚持从长沙实际出发,从发展需要着手,把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协调改革进程,统筹制定改革政策,整体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体制活力。
以统筹的方法来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以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要重视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通过规划来拓展空间、配置资源。要突出城乡的互补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形成长效机制,在规划层面上确保“一盘棋”、防止“两张皮”。以城镇带动。加快城镇建设,把大城镇建设成为小城市,把小集市建设成为大城镇,着力解决好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资金投入、功能完善四大问题,以城市经济来激活农村经济,以城市发展来带动农村发展。以项目支撑。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抓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从政策支持、规划实施和群众期盼中争项目、找项目、上项目。要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外地资本,激活本地资源,整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来推进一体化发展。以典型示范。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的思路,按照分类指导、统筹布点、集中连片、全面推进的总体原则,切实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大示范片、十大示范镇建设,以探索路子、创造经验、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以长效的机制来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建立领导协调机制。组建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确保城乡一体化统一推进、有序推进和协调推进。按照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格局。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制定一套符合实际、施惠于民、公平合理的激励政策,是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关键。坚持政策引导,协调各方利益,创新运作机制,抓紧完善出台土地流转、土地整理、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建立税收调节机制。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引导、激励各类资本向农村流动的税收机制,不断优化税收制度,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使资源更多配置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