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湖南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的依据•动力•条件

作者:谭跃湘 来源:《新湘评论》2010年第08期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08日 04时17分06秒 编辑:redcloud

 

 

2006-2009年的四年在湖南经济发展坐标上画了一条优美的增长曲线,经济始终以两位数增长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的突出表现,已使湖南在2010年再创发展佳绩毫无悬念。诸多迹象表明,湖南经济已经驶入发展快车道。

 

判断依据

一个地区的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至少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增速相对过去明显加快,不快就谈不上“快车道”;二是这种“快”不是处在发展周期上升阶段的偶然现象,而是可持续的现实过程,可持续的“快”才算上了“快车道”;三是这种“快”,不只是GDP总量增速快,还应包括人均生产总值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的快。只有这样,“快”才有质量和效益,“快”才有价值和意义。

GDP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GDP不是万能的,但同样人们也深知,没有GDP也是万万不能的。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强力推进,从“六五”以来,湖南经济虽有过小幅波折,但总体增速较快。特别是从2006年起,经济增速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2006年增长12.2%2007年增长14.5%2008年增长12.8%2009年增长13.6%。四年年均增长13.27%,比此前五个“五年规划”时期9.24%的平均增速快4个多百分点,且2009年湖南经济总量在2008年已跻身“万亿元俱乐部”的基础上又抢占全国十强,增速也跃居全国第五。

人均GDP增长也来势喜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006年为11830元,增长10.5%;2007年为14405元,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2008年为17521元,增长12.5%2009年为20226元,同比增长13.1%,如果折合美元计算,即将突破3000美元关口。意味着湖南就要进入“黄金发展期”,老百姓的生活就要进入“宽裕小康”阶段。

财政收入增长更是快马加鞭。全省财政总收入2006年为891.16亿元,增长19.3%;2007年为11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2008年为1308.55亿元,增长16.5%;2009年为1504.6亿元,增长14.5%。全省财政总收入四年年均增速高达19.09%,财政实力大大增强。

居民的“荷包”也随经济快速发展年年见涨。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6%。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3%。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0%。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9.5%9.3%。尽管居民收入增速相对GDP增速、人均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尚有不足,但稳步提升的趋势已经明显。

可圈可点、可喜可贺的发展佳绩,验证了湖南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客观命题。

 

内在动力

湖南经济之所以能进入发展快车道,说到底是由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强力推行,极大地提升了湖南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增加了有效供给。而消费需求、净出口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拉动,则使这种有效供给具备了足够动力和实现可能。

工业化进程是比较效益低的农业产业逐渐为比较效益高的工业产业取代的过程,也是经济加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本世纪头几年,湖南工业发展速度仍然偏缓。从2006年开始湖南工业化开始加速发力,全省工业增加值2006年增长16.8%,2007年增长20.2%,2008年增长16%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为47.3%,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达到50.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的快速提升,为湖南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注入了生机、加足了马力。

城市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是工业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人口、土地、资本、文化、技术等各种资源最集约的地方,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最具活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地方。近年来,湖南一改城市化率偏低且发展缓慢的局面,城市化率以年均1.76个百分点加速推进。2007年湖南城市化率为40.45%,与全国的差距为4.49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5%2009年湖南城镇化率为43.2%,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到3.4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舞活了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出路。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现代市场经济前行的三驾马车,也是拉动湖南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的主要动力。其中尤其以投资需求一马当先。2006-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1.67%。2009年1-11月,全省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4%,投资拉动的贡献率较2008年同期提高10.8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马车”紧随其后。从2006年开始至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1.77%,仅2009年1-11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21.3%,创历史新高,全省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3.8%。外需这驾马车在湖南虽然是条短腿,但作用也在发挥。从2006-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6%。尽管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湖南对外贸易低迷,但毕竟只是暂时的下挫。从长期趋势来看,其作用终究会增大。

正是在供给推进和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湖南的经济列车顺利地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现实条件

湖南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的主客观条件则在于,我们有清晰的发展思路、积极的政策环境和政通人和的生动局面,由此汇聚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

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着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总结发展经验、研究发展规律、把握发展大势结合起来,立足省情民意,集中民力民智,着眼“科学跨越、富民强省”,形成了推进“一化三基”、实现“两个转变”、建设“三个强省”、守住“四条底线”的发展思路。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魂、湖南发展实际为体,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道路、发展原则为一炉的新思路,是贯穿“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主题、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的新思路,是具有浓郁时代气息、体现鲜明湖南特色、引领湖南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新思路。

如果说,清晰的发展思路是湖南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地利”,那么积极的政策环境则是湖南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天时。上世纪90年代初期,针对投资规模过热、通胀率一度高达24%的实际情况,中央采用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间两次加息,并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从1998年开始,为应对1997年全面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出现的通货紧缩风险,中央的财政货币政策开始向积极转变。尽管此后十多年间也曾有过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的暂时取向,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本没有变。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双管齐下、配套实施,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下调,新增4万亿元投资经济刺激计划高调出台,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税赋、提高收入、鼓励消费等措施相继实施,熨平了经济周期变化的峰谷,营造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景气,也为湖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良好环境。

科学发展,关键在人。机遇和条件只有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结合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旺盛的生机活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战略目标,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作为理念来倡导,作为导向来坚持,作为要求来落实,创新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形成了心齐气顺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奋斗热情,为湖南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奠定了“人和”基础。

湖南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我们“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的任务更重,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要求更多。全省人民应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科学的态度,谱写更加辉煌的“长岛人歌”。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