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新的科学跨越发展
中国南车
中航飞机起落架厂区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一系列的重大风险挑战,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探索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工业经济呈现出了规模迅速壮大、效益大幅提升、结构明显优化、后劲全面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未来五年,要立足新的起点加速推进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发展方略,合力推进工作落实,促进全省工业经济不断实现新的科学跨越发展。
充分肯定新型工业化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
“十一五”期间,湖南工业经济呈现逐年加速的良好发展态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提高了6.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7.2%提高到2010年的56.1%;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互动性增强,成为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2010年,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工业经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经济总量与效益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国第7位。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6.1%。与此同时,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94%。
----转方式与调结构成效显著。集群集聚发展态势强劲。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形成了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2个千亿产业园区。优势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形成了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冶金、建材7个千亿产业和工程机械千亿子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下降,高技术产业、高加工度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实现了30%以上的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内部结构加速优化。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成效显现。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达到3家、过百亿元的达到12家,行业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发展后劲与活力显著增强。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特别是一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和陆续投产,有力地支撑了湖南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高速机车变流技术、大型盾构设备研制及其产业化、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6.2%;非公经济实缴税金占全社会实缴税金总额的51.8%;非公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六成以上,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区域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环长株潭城市群优势优先发展态势强劲,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大湘西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引进来与走出去成果丰硕。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新突破。全省新批投资总额20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24个,成功引进三菱、富士康、戴尔、住友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南。央企对接合作再上新台阶。全省新增对接合作项目40个,签订意向项目30个,涉及投资金额1136亿元。中国五矿重组湖南有色控股,着力打造千亿有色企业;中航大飞机起落架系统和机轮轮带及刹车系统项目、中航科工湖南航天城、中国南车千亿轨道交通设备项目、中核桃花江核电站等重大央企对接合作项目相继落户或开工建设。国际合作创出新佳绩。一批优势企业纷纷“走出去”获取发展资金、战略资源和关键技术,全省核准境外投资企业124家,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000个。湖南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显著增强。
----要素保障与支撑能力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口岸大通关建设加快推进;煤电油运、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融资担保等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园区科技孵化、产业承载、要素聚集能力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工业文明进步与发展环境优化成效明显。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高度一致,全社会谋工业、抓工业、促工业的力度空前,工业经济发展氛围日趋浓厚。各级政府管理创新、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服务环境明显优化。
科学分析新型工业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未来五年,湖南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国际经济格局与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为湖南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契机。但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较脆弱,不确定因素较多,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经济政策的陆续出台,为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机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为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增长空间。但同时,节能减排等发展指标和约束目标,也将使湖南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加剧。从省情看,“四化两型”建设的加速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需动力。但同时,总量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欠优等深层次矛盾,仍较为明显,湖南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的压力同时存在,转方式、调结构任务极其艰巨。
综合分析判断,当前湖南工业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通过科学分析形势,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凝聚发展合力,湖南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工业经济新的科学跨越发展。
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
“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11年,全省新型工业化工作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四化两型”建设,突出“五化”发展,着力“四个加快”,力争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13.5%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4%以上。
要突出高新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传统产业是湖南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撑。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是湖南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大力推动“两化”融合。切实加大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大力发展“两化”融合产品。要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快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要突出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也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突出创新引领、企业带动和基地支撑,加快把湖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力量。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要培植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体作用,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要建设一批产业承载基地。加快建成一批涵盖高校、院所、企业的重点科研成果研发基地,建设一批涵盖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重点人才培养基地。以省级及以上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要突出特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特色是区域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要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着力培育湖南工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区域、特色集群、特色品牌。环长株潭城市群要发挥先发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实现优势优先发展;湘南地区要依托区位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加工贸易; 大湘西地区要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以农、林、矿产品深加工、特色资源利用和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要突出体系建设。要以实施“十大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为核心,配套齐全、结构合理、布局协调、特色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突出绿色化发展,加快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着力推进绿色化发展,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资源利用由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试点示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要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到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排放煤炭技术、先进电网等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生产和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抓好钢铁、水泥、造纸、铁合金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过剩落后产能盲目发展,为先进产能发展腾出空间。
要突出国际化发展,加快提升综合竞争能力。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动工业经济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湖南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要加大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的工作力度。突出承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建立与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以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外包基地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区和具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骨干企业。要加大与大企业大集团对接合作的工作力度。坚持招大引强、联大联强,创新招商引资模式,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在湖南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提高引进项目的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投产率。要加大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工作力度。坚持国内与国际市场、省内与省外市场、农村与城市市场相结合,大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一批有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到省外、境外设立营销和服务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内外商务对接活动,借助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开拓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大幅度提高湖南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