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更快建设文化强省
湖南文化的发展,在全国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现象,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势头,“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动漫湘军”在全国影响深远,无论是发展模式、发展思路,还是体制机制改革,都为其他产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湖南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各市州都立足各自地域特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湖南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取得重大成就
文化强省战略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三大战略之一。近五年来,文化强省与经济强省、教育强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互为支撑,为富民强省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保障,呈现实力提升、体系健全、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湖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基本形成。湖南文化的发展,在全国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现象,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势头,“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动漫湘军”在全国影响深远,无论是发展模式、发展思路,还是体制机制改革,都为其他产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预计2010年达到780亿元。产业和企业实力显著提升,中南出版传媒、电广传媒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市文化企业达到4家,13个动漫产品、6家动漫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产品和企业,7家企业、6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积极适应文化发展的新规律新特点,以健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既大力发展高雅、高端文化产品,又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普及度、便捷度进一步提高。各地普遍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得到大力弘扬。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发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传统,注重挖掘湖湘文化的先进因素与时代特质,发挥文化在建设精神家园、塑造高尚情操、凝聚民心民智中的关键作用,全省已经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湖南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新背景、新环境,清醒认识湖南文化建设与国内发达省份存在的差距,清醒认识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形势判断和总体要求上来,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总体要求,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为目标,以落实文化强省实施纲要为抓手,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三个作用”。
发挥文化对全社会的价值引领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然提高。特别是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们的温饱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文化的熏染、精神的丰富、心灵的塑造。“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将呈现需求增长、消费升级、结构优化等新趋势。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大力发展主流文化、和谐文化、诚信文化、廉政文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撑。
发挥文化对“四化两型”建设的产业先导作用。“四化两型”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新的发展起点,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文明的现代转型,文化要素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助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凸现。没有文化创意的介入,现代产业发展就没有灵魂。建设文化强省,就是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发挥文化产业的引导作用,加快打造文化高地,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为“四化两型”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发挥文化在综合竞争中的实力支撑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路径。综合实力的竞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强弱。建设文化强省,就是要大力挖掘历史、传统、民族等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加强利用,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在产业、产品中注入更多、更重的文化因素,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促进整体实力提升。
更好更快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文化强省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
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要处理好主流文化和多样文化的关系。既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主导地位,又要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不同地域、群体、阶层都能公平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湖湘文化历史久远,底蕴深厚,孕育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物,对湖南、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吸收先进文化成果,才能永葆活力。要适应时代要求,在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和吸收现代商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中的创新、法治和注重精细管理等先进因素,弘扬湖湘文化。要处理好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湖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不断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文化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抓产业规划。坚持从“四化两型”建设的需要出发,科学论证、合理定位、发挥优势,走湖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要加强文化产业规划与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国家专项规划等的配套衔接,增强规划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整体性;要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统筹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环长株潭、湘南、湘西“三大区域”发展思路,立足各地文化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二抓主体培育。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改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壮大芒果传媒、中南传媒等文化产业集团,尽快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要抓住湖南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的机遇,坚持多元化发展,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扩大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域,培育一批民营文化企业。三抓提质升级。立足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群,发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和手机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作用,积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渠道,加大文化与旅游、科技、信息、金融等行业的融合力度,不断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消费内容和服务形式,重点推进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演艺、网络文化服务、媒体零售等新兴文化业态。
着力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抓好文化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文化设施共建共享,为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推进铜官窑遗址、岳阳屈子文化园、潇湘影视综合大厦、湖南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启动湖南省国家博物馆、省文档公共服务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二是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适应湖南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大国家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力争“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全省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力争全省每个县都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每个行政村都有农家书屋。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抓住重要节假日,促进文化娱乐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进校园,在全社会营造良好风尚。三是积极引导文化消费。抓住国家扩内需的政策机遇,发挥文化引导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形式,促进文化消费的拓展、提质、升级。进一步激发农村文化消费需求,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推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总结推广常德鼎城区、株洲攸县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经验,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机制创新等方式,扶持发展一批农村文化产业实体;发挥湖南文化品牌的优势,以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等优势产业为载体,加大文化交流合作力度,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巩固和扩大文化市场规模。四是积极创作文化艺术精品。文化的作用在于它与现实、与经济的结合程度。结合得越紧密,文化的作用就越大。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挖掘与提升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湖湘文化的现代转型为契机,大力挖掘本土民俗文化,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立足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精品。今年要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抓好主旋律文艺作品创作,实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人、陶冶人。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央明确要求,2012年前要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今年是整体推进,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必须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三项任务。一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广电网络、电影发行放映、非时政类报刊、新闻网站,以及党报党刊发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等改革。对于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中央和省里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各地各部门要认真领会、准确把握、珍惜机遇,坚持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坚持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方向,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加大政府层面的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出台和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多元化。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各文化单位的积极性,推广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的改革经验,鼓励和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市场,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吸取各地民间博物馆的运作经验,实现文化惠民与文化富民有机结合。三是完善管理体制。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精神,以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综合行政主体,成立文化市场统一执法机构,合并广播电视台为重点,尽快完成市县(区)两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
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无论是文化事业发展还是文化产业振兴,都需要实打实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整合资源、综合配套,不断完善文化投入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要加大对主流媒体、基层文化单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等工作的投入力度,稳固主流文化阵地。要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采取资本金投入、税收优惠、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信贷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要鼓励探索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政策扶持和人才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一把手工程”,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宣传文化工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本系统、本领域的改革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分工,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