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巩固改革成果 努力繁荣演艺产业
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演艺大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演艺事业和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曾在演艺舞台上一枝独秀,创造了一系列辉煌,《刘海砍樵》、《补锅》等一大批优秀文艺精品耳熟能详,屡获国家级大奖;李谷一、宋祖英等一大批优秀演艺人才脱颖而出,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后,民营演艺迅速发展,赢得市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长沙的歌厅文化、酒吧文化就蜚声全国,红太阳演艺集团、琴岛歌厅开辟了中国式百老汇大剧场模式,长沙市还被评为“最具娱乐幸福感”的城市。近年来,张家界旅游演艺异军突起,以《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代表的山水实景演出,使湖南的演艺产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魅力湘西》因为《追爱》上了春晚,引发春节期间观看小高潮,从长沙经常德、张家界到凤凰的文娱演艺走廊已逐渐形成,湖南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好效益地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演艺产业。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即将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在新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产业特别是演艺产业的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改革体制,创新机制。要借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东风,进一步促进演艺产业的发展。演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文艺院团,是各种形式的演出表演团体。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艺院团都是事业编制,吃的财政饭,靠的政府补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使我们很少面向市场、对接市场、融入市场,更难谈占领市场、引领市场。发展演艺产业,首要是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文艺院团的发展活力。今年,全省85家国有文艺院团实现了体制改革,其中72家转企改制,建立了市场主体,这为我省演艺产业发展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永无止境,要真正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艺产业体制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演艺产业健康成长营造环境、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创新体制,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要进一步创新内部用人、分配机制,充分调动演艺人员闯市场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快调整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使演艺产业更富有生命力。
进入市场,服务群众。从深层次文化背景看,长期以来“文人不言利”的思想根深蒂固,文化与市场相脱离,文化团体在体制上成为事业单位、准政府部门,文化进入不了市场,也形成不了产业,更无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我们要大力发展演艺产业,就必须把演艺与市场结合起来。要打破过去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的约束,树立只有进入市场才能找到出路,只有依靠市场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理念。对此,一是要全面、正确认识演艺的功能。演艺不仅有教育功能还有产业功能,不仅有文化属性还有商业属性。只有全面认识演艺的功能,才能在强调演艺思想教育功能、艺术欣赏功能的同时,深入发掘和运用演艺客观存在的产业功能、商业功能和经济功能。二是要使演艺团体成为市场主体。特别是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与民营企业同台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市场适应力。只有使演艺团体成为市场主体、成为企业,才能形成产业;只有形成产业,才能够进入市场,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要。三是要明确演艺产业的发展原则和服务对象。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原则。要面向市场,推动演艺产业贴近观众,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演艺产品生产,激发演艺团体自身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注重作品,注重人才。文化产业是一个“内容为王”的产业,只有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要高度重视优秀剧目的创作挖掘,不断推陈出新,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市场,生产创作更多既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作品。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湖南文化发展取得成功的优势之一是人才,这一点也是演艺产业发展的关键。演艺业的发展既要有艺术人才,更要有经营人才。一方面,要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力度,只有培养一批名家大家,才能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一些经营性人才,这对湖南演艺业来说尤其重要。我们许多演艺团体不缺大家名角,缺的是既懂演艺又懂市场运作的经营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多了,演艺团体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中发展。因此,要通过各种办法、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使更多的经营性人才涌现出来,这是演艺产业的希望所在,也是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加大保障,搞好服务。首先要强调的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是政府甩包袱、卸担子,中央和省里的文件都明确规定,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财政拨款保持不变,不定期限,而且还要根据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只是投入的方式由过去“养人”变成“办事”。但也要看到,既然是转企改制,既然要走市场,就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依赖政府,还是要通过市场运作不断发展壮大。各级政府也要切实转变职能,改变过去那种政府对演艺团体和演艺活动大包大揽的做法,真正使演艺团体和演艺人员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的主体。在演艺业的发展中,政府要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把握方向、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搞好服务上。把握方向,就是要指导演艺业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健康发展;制定政策,就是要通过制定有利于演艺团体进入市场、有利于调动演艺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演艺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管理,就是要加强对演艺团体和演艺市场的管理,保证其方向正确,依法经营,有序发展;搞好服务,就是要为演艺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营造好的环境。
文化产业是湖南的一张名片、一面旗帜。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是湖南人引以自豪的文化标识。当前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风生水起、初见成效,演艺市场和演艺产业提质升级,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只要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的改革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演职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湖南演艺产业的发展一定会迎来广阔的前景,演艺湘军的品牌一定会成为湖南人新的骄傲与自豪。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