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着眼长远
因为学术交流,近几年我经常到中国去。我不仅去过中国的大城市,也到中国的乡镇和农村考察过。所到之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大幅度提高,那种改变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虽然还有一些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已经成功扔掉了贫穷和落后的帽子。
“大跃进”这个词曾经用来指称中国历史上一个虚假增长的时期,但这三个字去掉引号之后用来形容过去30多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一点不为过,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这30多年不仅引人瞩目,也是真实可信。这种可信度体现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今昔变化中。例如,过去电话是一件稀有品,绝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话,现在很难找到没有手机的中国人;过去中国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现在中国的公路、铁路和机场组成的发达交通网络超过了很多西方国家。
中国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对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闯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把市场当成解决所有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中国没有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而是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发挥市场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政府调控。认可市场作用,但不迷信市场作用,凭借这种对市场作用的清醒认识,中国创造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奇迹。
事实上,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调控作用在很多国家并不鲜见,特别是在亚洲,但很少有能像中国取得那样巨大的成功。
中国的成功经验还在于其务实精神和进取精神。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对于实践经验的重视强于书本经验,敢于突破抽象的理论框框,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来探索发展之路。由于能够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中国的决策者对时代脉搏有着足够的敏感,总是能够与时俱进,引领中国人民顺势而为,不断发展。
在当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道路更加彰显出独特优势。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中国和欧洲,都面对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挑战,但三者对于挑战的认识和应对各异其趣,其高下从中可见一斑。欧盟虽然清醒地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并认为经济改革是必需的,但对于如何改革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美国虽然不像欧盟那样因各成员国的分歧而使改革受阻,但其党派纷争也让根本性改革举步维艰。中国不仅充分意识到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很快能够制定出应对危机的措施并加以实施。正因为这样,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之际依然能独领风骚,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雁。这不仅是中国之幸,也是世界之幸,因为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为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最大。
中国政府今年提出的“四个全面”就是对中国道路独特性的最好阐释,也是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国的决策者之所以能不断进行战略布局,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制度优势。西方政治家很难从长远去规划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中国制度为这种深谋远虑提供了保障。
(作者为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