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科学家传记】千轴乌泾夺天造
————元代棉纺专家黄道婆

作者:赵翰生 来源:《新湘评论》2008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7日 10时08分14秒 编辑:redcloud

  

 

  农家妇女纺织之神

 

  黄道婆,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人。约生于南宋末年(13世纪中叶),卒于元朝初期(14世纪初)。纺织技术的革新与推广者。她少年时期曾背井离乡,远客崖州(属海南省),向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加以改造,传授给乡人,改变了家乡棉纺织生产的落后状况,对当地棉纺织业的发展和棉植业在松江一带的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缅怀黄道婆在纺织方面的贡献,当地人为她建立了祠院,把她奉为纺织之神。元代诗人王逢曾作诗以记之,其中写道:“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灿花草。片帆惊海得风归,千轴乌泾夺天造。”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为彰扬黄道婆的功绩,于1957年在卢湾区为她修建了墓园,立碑纪念。

 

 

  惟婆先知制为奇器

 

  为了适应当时松江区纺织生产的需要,黄道婆总结出了一套融合黎族先进棉纺织方法和内地纺织工艺于一体的完整的新技术,其最重要的就是捍、弹、纺、织四项,为棉花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棉织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捍”是指轧棉去籽。黄道婆以黎族的踏车为基础,创造出一种揽车。其主要结构为一对辗轴,将棉花喂入二轴之间,相互辗轧,使棉籽和棉纤维分离,大大提高了效率。

 

  “弹”是指兼有开松除杂之效的弹棉工序。黄道婆把原来弹力较小的线弦小弓改制成强而有力的绳弦大弓,把用手拨弦弹棉改为以弹椎击弦开棉。改动后所弹之棉更轻、更松,为纺纱、织造工序提高质量创造了条件。

 

  “纺”是指纺纱。黄道婆将手摇单锭纺车的结构进行了两处大胆的改动:一是增加纱锭,使其纱锭多至三枚,并将手摇改为脚踏;二是改变其原动轮的轮径,使之适当缩小,既提高了效率,又解决了棉纱断条的问题。这种三锭脚踏纺车,由于性能良好很快就得到推广,甚至到了700年后的今天,一些地区仍在使用。

 

  “织”是指织布。黄道婆把江南先进的丝麻织作技术运用到棉织业中,总结出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工艺。由于图案精美、色彩鲜艳,松江布深受人们喜欢,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声誉。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