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读 书】湖湘文化特有的精神实质

作者:唐浩明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12时13分45秒 编辑:redcloud

  近百余年来,从曾国藩到毛泽东,湖湘子弟的所作所为令世人震惊。若说其作为之成就,一时尚难以论定的话,而其作为中所发挥出的能量,却不能不为世所钦服。史学家说,清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是什么原因,使得湖湘这匹黑马,突然间横空出世,振鬣嘶鸣、昂首奋蹄长达百年之久?

 

  一向被称作蛮荒之国、直到宋代仍有大片区域为中央朝廷鞭长莫及的湖湘大地,其实并非文明的化外之邦。自古以来,以倔强著称的这方水土的民众,在艰难的生态环境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既是他们世代相传哺育子孙的精神乳汁,也是他们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这种本土文化即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一个蕴含伟力的文化,它长期来不为世所知,只是到了近代,各种机缘凑泊,它才火山突发般地涌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湖湘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特有的精神实质?近年来,这些课题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我个人认为,探索湖湘文化,不能离开两个关键词:一曰楚风,一曰湘学。

 

  楚风即楚地之风土人情。大约在公元前七八世纪,湖湘大地便已纳入楚国的版图,被称作南楚。史册上常用荒僻、闭塞、多巫风、尚武、轻死、易激发等字眼来描述南楚风气。形象地记录这种风气的典籍,就是著名的“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其中尤以屈原之作为代表。屈子骚赋,既是今天研究当年楚风的原始资料,同时,它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以及所提示的人类美好品性,千百年来,也在激励湘人的奋发前行,打造湘人的群体品格。

 

  湘学即由两宋时期所创立,为后世所弘扬的湖湘学说湖湘学问之简称。它属于理学范畴,但又具有自我地域特色。出生于道州的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其鼻祖。湘学以道德心性、经世致用启迪学子,为湖湘士人的安身立命营奠基石,指示明径。从楚风与湘学入手,可大致把握住湖湘文化的主脉。

 

  汉辉与我不谋而合。近年来,汉辉以高昂的热情致力于湖湘文化的传播。前年,他主编《长沙百咏》,获得很好的成效。去年,他又从有关湖湘的浩瀚诗文中选出四篇,作为认识湖湘文化的入门。这四篇文辞为:屈原的《怀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统名之曰《湖湘四典》。

 

  毫无疑问,《湖湘四典》首先是脍炙人口的美文,而它同时也是湖湘文化之楚风湘学特色的高度浓缩。屈原的《怀沙》,写的是三闾大夫不与浊世合流的高洁情怀,而我们也可从中感受到滔滔孟夏、草木森森的远古湖湘的荒凉氛围,以及这块土地上游荡着的屈子精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述的是五柳先生对社会的美丽憧憬,他将心中的理想国设置在武陵,也借文学作品为我们透露湖湘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信息,既秦汉时期曾有大批北人因避战乱而流徙湖南,由于偏远闭塞的缘故,湖湘个别地方,还存留着先世遗民某种小国寡民式的和谐古风。至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性、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仁人之心,则让我们触摸到湖湘人士重操守敢担当的理学源头。

 

  值得嘉许的是,汉辉以书法艺术之美来推出《湖湘四典》,展现在这里的四幅精心结构的书法珍品,无论是沈鹏先生的草书,李铎、唐翼明两先生的行书,还是卢中南先生的楷书,或含钟王南派之神韵,或藏欧褚北派之魄力,或禀“清水出芙蓉”之姿,或如“惊风飘白日”之厉,书皆繁英缤纷,美不胜收。除卢先生未曾谋面外,其他三位都是我所熟悉并尊敬的书法家。他们不仅书道精邃,更兼学问渊懿,阅历丰富。在他们才情飞扬、气韵生动的笔势墨趣面前,可以分明感受到那种建立在厚实广博基础上的雄浑静穆、真元弥满的大家气象。他们的人生已进入化境,他们修炼一生的书法艺术也已进入化境。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