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威武雄壮的胜利凯歌
——写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作者:桑林峰 来源:2023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4日 04时27分25秒 编辑:陈家琦


红色记忆副本.png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已经胜利走过了70年。直至今日,怎样高度评价它的历史功绩都不为过。1950年10月25日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这呐喊震惊了全世界。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标志着我们取得了“立国之战”的不朽胜利。这场战争,我们准备了近4个月,决策了18天,鏖战了1007天。这一伟大战争,我们打出了国威军威;这一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真正把“站起来”变成了国际公认的铁定现实。

对于这一辉煌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

今天,我们重温这场战争,目的就是探寻胜利的法宝,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继续走向胜利。


(一)

这是准备的胜利。战争可以一日不打,备战一刻都不能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在三八线上突然爆发。它给久经沙场考验开国战将们的直接感受就是,一场新的战争可能要来了!

金鸡报捷,始自东北。东北地理位置特殊,它北靠苏联,东与朝鲜有1400余公里长的边界线。“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道理中国军人都懂。为了和平,必须做好捍卫和平的准备。

为了应对复杂局面,我们采取未雨绸缪之计,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准备。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组建25.5万余人的东北边防军,调至中朝边境练兵备战。同时,为应对事变,配备了第9兵团为二线兵力和第19兵团为三线兵力,随时准备支援东北一线部队。

勿临难铸兵,不临渴掘井。到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时,我们经过了兵力准备、战将准备、训练准备、政治工作准备、后勤准备、情报准备……正是这些准备,“不仅挽救了当时朝鲜人民军败退的局面,而且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如果预先无此准备,想要凭空扭转当时极不利极严重的局面,那是不可设想的”。

充分的准备是争取胜利的先决条件。今天的中国军队,要打赢未来战争,就要关注强敌对手,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慑敌制胜的“工具箱”备足。如此,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做到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二)

这是战将的胜利。军之大事,命在于将。得良将者,兵强国昌。

战争的“一次性”特点决定了指挥的艰巨性。有军事专家说,战将的指挥艺术约等于总兵力的40%。一定意义上讲,打仗就是打将,战将是制胜的关键。

抗美援朝战争是彭德怀的“重要作品”,足以让他跨入世界著名军事统帅的行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敢与当时“头号”强国军队作战,并将麦克阿瑟打得大败的战区统帅。斯大林曾亲口对彭德怀说:“你是一个创造现代战争史奇迹的人,好比用大刀长矛与来复枪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二次、三次战役,志愿军打得可谓可圈可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军指挥员非凡的指挥艺术。有战功卓著的彭德怀坐镇,加上40岁的邓华、37岁的洪学智、37岁的韩先楚、42岁的解方、42岁的杜平等年轻战将的集智合力,胜利就成了必然。后来参战的指挥员还有黄埔一期的陈赓、黄埔五期的宋时轮,以及“三杨开泰”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等等。

战场对决实为战将博弈,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取决于战将的智慧、勇敢、韬略和兵法。一个有声望、有才能的战将,本身就是胜战的重要砝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军实施轮番作战,一大批在国内战争中赫赫有名的战将走上朝鲜战场,既打败了敌人,也熟悉了现代战争及其指挥决策。这对我军战将认识机械化战争、认识海陆空协同作战,是个不可多得的课堂。

强军,最显著的标志是强指挥员。事实证明,在办公室里和材料堆里养不出战将。铁血将军注定只能在战争对抗中淬炼,只能在生死较量中孕育,只能在战胜对手中诞生。


(三)

这是精神的胜利。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也锻造了中国军队“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一个人,创造了“杨根思精神”;一支部队,创造了“空中铁拳精神”;一次战役,创造了“上甘岭精神”;一场战争,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革命精神告诉我们,只有精神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据38军军史记载,该军突破汉滩川那夜,风雪交加,温度在零下20℃左右,官兵们涉水过江,迎面有雷场、铁丝网、枪林弹雨。当时,鞋袜与江水冻结在一起,浸湿的衣服形成一层冰甲,浑身如刀割一般痛。官兵们全然不顾,戏称是“穿着盔甲和敌人赛跑”。

倘若没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意志,这样的仗是打不下来的。在上甘岭战役中,两眼被炸瞎的战士王合良背着两腿被炸断的副班长薛志高坚持战斗。仅上甘岭一役,就有38名勇士与敌人同归于尽。在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中,第60军3500名官兵潜伏在距离敌人阵地200米左右,时间长达19个小时。战后统计,潜伏部队中涌现出邱少云式的英雄有15人之多。

不立战功,不下战场。这些伟大精神,体现在全体志愿军官兵身上,体现在197653名志愿军烈士身上。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我们要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自觉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凝心聚力的民族力量,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


(四)

这是人民的胜利。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人民军队的力量,根基在人民。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仅东北地区,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参加运输队和担架队的民兵就达74万人,胶轮大车达6万多辆,其中随军入朝支前的民兵有21万人。战后统计,东北地区共有394万人参加支前作战。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全国上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援前线,支援战争。各地青年纷纷誓言要上战场去打侵略者。全国共掀起4次参军热潮,报名参军人数超过2000万,人数多到百里挑一。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职工,通过增产量、捡废铁、捐奖金等办法,捐献了一架“石景山钢铁厂号”战斗机;四川简阳的棉农们发起“一斤棉捐献运动”,在两个月内捐献了两架“棉农号”战斗机……据抗美援朝总会统计数据显示,一年的时间内,全国各界人士组织的捐款,就达到55656亿元(旧币),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

彭德怀同志说:“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面对如此强大的爱国力量和民族精神,一切侵略者都会感到害怕。

进入新时代,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作战方式深刻嬗变,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军事理论层出不穷。但变中也有不变,那就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赢得新的胜利。未来已来,强军必成。我们拭目以待,也充满自信!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