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更好地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年大学生

作者:胡湘梅 来源:2023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5日 10时15分42秒 编辑:陈家琦


红旗渠.png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核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用好“红旗渠精神”这个鲜活教材,更好地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

立足高校实际,构筑宣传“主阵地”。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及校刊、校报、橱窗、长廊等阵地,大力宣传“红旗渠精神”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化对红旗渠精神的认知认同。同时,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以及各类文艺晚会等,创作形式多样、充分反映红旗渠精神的文艺作品,让青年大学生在浓厚文化氛围中受到红旗渠精神的洗礼、感染和浸润。

依托思政课堂,用好育人“主渠道”。要推进红旗渠精神走进大学思政课堂,围绕“为什么要修红旗渠”,讲明白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围绕“怎样战胜困难修渠”,讲充分人民群众舍生忘死、战天斗地的动人故事;围绕“修好了渠怎么样”,讲清楚红旗渠是人民的幸福渠;围绕“学习红旗渠精神有什么用”,讲透彻红旗渠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要做好融合文章,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中,融入青年党校学员的学习教育中。

注重一线锻炼,搭建实践“主舞台”。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是高校育人的“大课堂”。开凿红旗渠是林县30万人民的壮举,10年里共削平山头1250座,打通隧洞211个,牺牲干部群众81名。“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把红旗渠精神融入社会实践中,能够更加真切地增进大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体悟和理解。要把“舞台”搭在最基层,引导学生到基层一线去,触摸时代的脉搏跳动,感受时代发展的最强音;要把“舞台”搭在农村,引导学生到最偏远的农村去,在乡村振兴中学习本领、淬炼灵魂,摒弃骄娇二气。

用好科技手段,创新传承“主载体”。红旗渠精神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开放性,为我们树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要采取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交换方式,如登录“青春红旗渠”实践育人平台参与学习体验,在既叙事又言理、既有景又有情的虚拟“融效果”中推动红旗渠精神入脑入心。要借助VR、MR、AR技术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构建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空间网”,创设红旗渠“实景”小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直接”参与渠道修建、体验其中艰辛,从而让红旗渠精神更好地转化为战胜风险挑战的坚强意志,转化为奋进强国复兴新征程的使命担当。

(作者系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