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多反思作风上的“秃头论证”

作者:方良河 来源:2023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5日 07时23分13秒 编辑:陈家琦


秃头、.png


哲学上有一个“秃头论证”理论。“秃头论证”理论包含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是不能;再少一根会怎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等到后来,才发现已经成为秃头了。而这一结果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成为秃头的界限是一万根?一千根?一百根?十根?无法确认,但可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根时,人们早已毫不迟疑地认为是秃头了。这一突变是在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人们警觉时,事物已经从量变到质变了。

不难发现,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作风建设领域。很多人总认为办一次事、吃一次饭、喝一次酒、收一次礼、违一次规等,不会发生大的问题,也不算什么,问题大不到哪里去。但久而久之,越来越放肆,最后就会由量变引发质变,走上违纪违法的不归路。这提醒党员干部,要多反思作风上的“秃头论证”,千万不要无视小事小节,也不要轻视看似无关紧要的“第一次”。

作风建设上还有一个“温水效应”,与此类似。“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这正像一些党员干部那样,今天拿东家一些,明天拿西家一些;今天收点礼,明天吃顿饭;今天谋了私利,明天用点公权,感觉处处受人“尊敬”,“风光无限,人生美好”。然而,当发现不当财富积累到百万千万时,再想收手已来不及了,只能走向人民的反面,成为腐败的典型。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事实上,任何党员干部都不是天生的腐败分子,他们往往是走着走着就掉进了腐败的泥淖。探究起来,就是没有反思“秃头论证”理论,没有警惕“温水煮青蛙”的效应。这些人从小处不检点,从“第一次”违规不复顾惜,就预示着其最后不是成为“两截人”,就是成为“两面人”。

“秃头论证”理论警醒党员干部,要想一辈子廉洁自律,坦坦荡荡,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果断拒绝“第一次”,不在小事小节上头脑发昏、乱了方寸。在这些方面,有两个古人是我们的榜样。一个是鲁国宰相公仪休。他爱吃鱼但从不收鱼,原因就是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违反国家法纪,就不能长期吃鱼了。另一个是唐朝名相陆贽。唐德宗认为官员收一些鞭靴之类的小物件并无大碍,他却撰文进谏:“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目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在他看来,“涓流不止”,发展下去必然是“溪壑成灾”。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纵观我们党内那些清正廉洁、受人敬佩的优秀党员干部,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防微杜渐,慎独慎微,始终做到了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隐藏自己集邮的爱好,为的是“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谷文昌“不沾公家一寸木材”,焦裕禄“不让孩子白看一场戏”,杨业功“不收他人一张宣纸”……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原则、守住底线,以公心正气战胜私心俗气,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些先进典型的言行操守证明,只要深谙作风上的“秃头论证”,洁身自好,慎小事、守小节,就能廉洁一生,防止小错酿大错、小疾成大患。

细节决定成败,量变引发质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看一名党员干部的形象,就从细节小节看起;衡量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成效,评判标准之一就在是否扣好“第一粒扣子”,是否不坏原则、不乱开口子。对“秃头论证”与“温水效应”,党员干部当思之鉴之,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