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畏己知”的品格
清朝河南巡抚叶存仁是一位廉洁官员,在一次离职时,僚属们为避人耳目,就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心生感慨,他将礼品退回并在上面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畏己知”,既是一种信念和觉悟,也是一种无愧于心的追求。今天,领导干部仍然需要学习叶存仁的“畏己知”,无论干什么、处于什么状态,都守住内心的原则底线,使自己问心无愧、于心自安,成就更好的自己。
“畏己知”是一种清醒。人贵有自知之明。“畏己知”者才能识大体、知进退,做到心不放逸、行不放纵。现实中,考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谁也不能把自己当成终身“免检产品”。陈毅元帅在为自己63岁生日所作的诗中写道:“中夜尝自省,悔愧难自文。还是鼓勇气,改正再前行。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这就是“畏己知”的生动体现。1942年,为推动整风运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一定要反省自己》。文中写道:“假如我们能够有决心来革除不好的思想和习惯,同时又有耐心一点一滴来建设新的思想和习惯,加上长时期不停地努力,则脱胎换骨,除旧布新,每个人都是可能的。”一个人有了这种“畏己知”,就能强制地省察自我,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原则,才能从思想、作风到行为焕然一新。
“畏己知”是一种定力。“畏己知”,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理性自觉,是对法纪或规矩、道德或公义的敬畏。心有所畏,其业可成;行有所畏,其事可成。不可否认,一些人之所以铸成大错,就在于缺乏“畏己知”之心。管不住自己的“心魔”,必将为外物所役;顶不住眼前的诱惑,注定会突破底线。无论怎样的监督,都离不开“畏己知”的操守。落实到具体的考验上,最核心、最关键的还是常用自省“警示钟”,始终做到“畏己知”。以“畏己知”作定力,才能不因私欲而动、不为诱惑所迷,安心干事,修己以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把准人生方向。
“畏己知”是一种境界。“畏人知”是依赖于外界约束的他律,“畏己知”则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是一种自我净化、自我升华。“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在一定程度上讲,“畏己知”是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党性原则的重要表现。从“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的任弼时,到“一怕言过其实,二怕出名,三怕老百姓骂娘”的彭德怀,再到“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焦裕禄……他们以对党、对人民、对权力、对法纪的敬畏之心,标注了共产党人“畏己知”的境界和高度。党员干部始终保持“畏己知”的自觉,就能老老实实面对良知、清清白白面对自己、坦坦荡荡面对世界,用一颗光明坦荡之心,固守那份淡泊与超然,保持那份高洁与执着。
“畏己知”,常怀律己之心,虽面对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却能把持自我,淡定从容;“畏己知”,常思从政之德,虽居庙堂之高,不忘民间疾苦,虽处江湖之远,仍思社稷安危;“畏己知”,长存浩然正气,必定干事创业,奋发有为,必定秉公执法,无所偏私,必定心境高远,品行自端。如此,一个领导干部定能成就清白干事、清正为民、清明从政的清廉人生。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