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国文化(四)
问答中国25
“地球村”需要新构想
问:从文化角度,谈谈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答:那就从联合国说起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代表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的利益。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深知这个组织的运转效力关系世界的命运。
从2019年起,中国在国民平均收入仍然处于世界中下水平的情况下,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为国际维和行动摊款的份额,分别达到了12%和15.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联合国会费交纳“大户”。
中国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心中有个梦想。
2015年,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他又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再次重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关于“世界”的这5个憧憬,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也是它应该拥有的模样。
2017年,这个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中国方案”,写进联合国安理会2344号决议文件。2018年,中国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了“宪法修正案”,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
问:中国为什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提出这个目标或者说是梦想,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有关;与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和挑战有关;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有关;与科技进步潮流带来的相互交融的新发展业态和新发展模式有关。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依据。全人类有许多共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有一些相同的善恶标准。比如,都崇尚自由、追求公正、爱好和平、向往安定和富足的生活、爱护大自然,都摒弃奴役、压迫、暴力、贫困、环境破坏,等等。这些,既是世界政治共有的文化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中华文化本来就拥有开放包容的深厚土壤,天然地亲近和谐相处、共谋未来。这是中国愿意并且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文化条件。
问:各国立身处事,各怀利益诉求。如果缺少利益共同体,各国很难志同道合地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拥抱命运共同体,当然会有利益的比较、选择和得失。中国方案力求切近人类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主张寻找和扩大各种文明背景的“利益汇合点”,去构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然后去掌握未来必然会看得见的共同命运。
实际上,中国和世界已经开始创作这样的“文化剧本”。
2019年8月,一部美国出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像一个万花筒,展示出中美两国产业变迁、文化碰撞,进而彼此发现和包容的图景。
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许多居民世代都在当地一家通用汽车公司装配厂谋生,有钱买车、度假以及供孩子读大学。虽然没有人能通过这份工作发大财,但他们有尊严。
2008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了,代顿市失去了活力。来自中国的福耀集团买下通用汽车废弃的厂房,把它改造成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工厂。2016年正式投产后,戏剧性地扭转了当地人的生活。
代顿人感谢福耀集团,为当地创造了2200个工作岗位。但他们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们发现中国同事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甚至7天,不希望自己也这么辛苦。
影片导演博格纳尔和赖克特说:“我们希望美国公众能够通过纪录片理解中国劳动者,中国观众也能理解美国劳动者。这部影片可以成为两个伟大文化以及两国劳动者相互了解的桥梁,让他们明白,虽然他们背景不同,但他们其实有许多共同之处。”
影片放映后,北京的《新京报》采访了中国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他说:纪录片里一个在从事玻璃贴膜的中国女工说,她每天工作12小时,一年回中国老家两次。实际上,远离家乡工作的人,一年也就回家两次,这在全中国都是一样的,但是美国人不能理解,这是文化差异。
怎样提升美国工人对中国工厂的认可度呢?曹德旺的代顿工厂,开始提供免费午餐,希望员工在厂里“有家的感觉”。欧美企业很少这样做。曹德旺说,“想让员工爱企业,企业要先学会爱员工。”在代顿工厂设立的免费餐厅里,既提供西餐也提供中餐,西方人习惯吃的面包和中国人习惯吃的饺子都有。美国工人可以选择饺子,中国工人也可以选择面包。
2020年1月6日,福耀代顿工厂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活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先生来了,他说:“尽管我们在文化、历史方面有很多不同,国家发展方式也不一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携手共进。”
美国俄亥俄州州长迈克·德瓦恩先生也来了。他向曹德旺颁发了一封认可函,肯定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投资办厂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他说:“不管背景有多不同,双方其实有许多共同点。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为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时,好事情就会发生。”
问:“不同国家的人们为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时,好事情会发生”。这位美国州长说的似乎很有道理。
答:确实,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的许多事情,包括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秉持的就是这种理念。
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命运共同体”是关于“道”的方案,“一带一路”是关于“术”的方案。“道”是方向和原则,“术”是方式和途径;“道”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主题,“术”是走向未来的故事情节。
问:你既然提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当初提出这个倡议有什么考虑?
答:“一带”,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是中外陆上沟通桥梁,一个是中外海上沟通桥梁。中国拥抱世界,世界走进中国,不是中国人现在才有的梦想,而是中华文明土壤原本就有的成色。
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是这样开始的:“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历史文化情怀,溢于言表。
2007年,在广东珠江口外的海底,打捞出一艘沉睡800多年的南宋时期的商船,起名为“南海一号”。考古学家的结论是,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船,原本是从福建泉州出发,前往新加坡、印度等国家或中东地区做生意的,但出海不久就沉没了。它是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模样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完整地保存有6万至8万件左右的文物,包括瓷器、丝绸、钱币、竹木漆器、金银器品等生活用品。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南宋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也透露出800年前中外沟通的一些历史秘密。
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这样挟带着历史底蕴和文化气韵,由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
这个倡议,最初是推动欧亚地区互联互通计划,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平台”,向所有愿意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开放。它不仅是经济贸易平台,也是人心相通、文化交流的平台。古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今人也是能够做到的。
如今,“一带一路”的轮廓和框架在实践中已经比较清晰了,就好像是一幅中国画,绘就了“大写意”,接下来是要聚集重点,精雕细刻,打造成一幅“工笔画”。
问:“一带一路”建设,具体有什么成效?
答:“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是一种新型全球化方向。
如今,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奔驰的货运火车,每年多达一万多列。每列只需要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就全线放行,通达欧洲15个国家44个城市,把商品交易的时间缩短了一个星期。
这是“地球村”里颇为壮观的“血脉畅通”景象。
中国的华能集团,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萨希瓦尔,修建了两台100万千瓦超临界高效机组,改善了旁遮普省的缺电情况,同时还为当地提供了大约400个工作岗位。工人的工资,超过当地县长的工资。在柬埔寨,华能集团用6年时间,修建了一座大型水电站,当地很多旱地变成了水田,开始种植起水稻。
中国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80个经济贸易开发区,为当地创造几十亿美元的税收和几十万个就业岗位。
这是“地球村”里,让人感到温暖的“命运相通”景象。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中国帮助肯尼亚修建了全长470公里的铁路。在首都内罗毕到港口城市蒙巴萨列车的始发仪式上,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说:“100年前,英国人创造了历史,他们在这个国家搞殖民,修了一条哪也去不了的铁路,被称作‘疯狂快线’……今天我们庆祝的绝不是‘疯狂快线’,而是将塑造肯尼亚未来100年的‘马达拉卡快线’。”
“马达拉卡”,在斯瓦希里语里是“自由”的意思。
问:你前面说到“地球村”,中国人似乎把世界看得越来越小。
答:这是个比喻。不可遏制的技术进步,使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像每天早晨起来,都会见面打招呼的熟人。相互之间,也难免说些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但邻居家里遇到什么难事,也会施以援手。与各家相关的公共事务,越来越需要共同商量才能办成。一句话,世界各国,越来越像一个命运相关、互相依存的“村庄”。
在“地球村”里,互联网像神经,全球化像血脉,和平与发展像心脏驱动,各种利益的交汇互动犹如四肢,越来越把人类重塑成看起来像是一个能够相互给力的“生命共同体”。
这是人类拥抱未来,很可能遇见的新型文明土壤。
遗憾的是,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还没有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出现整合。就像人们常说的,有的人“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大脑”却停留在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现过长达将近半个世纪冷战对峙的20世纪。于是,共同体的“想法”,目前还不能和神经、血脉、心脏、四肢真正连通起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理想化、超越性的设计。贡献这个设计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拥抱未来,需要想象力和目标,更需要有向这个目标迈进的大脑思维和自觉。在这段看起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旅行中,人们是走向文明和价值观认同度越来越高的“地球村”,还是走向生活在文明和价值观越来越冲突的“阵地”?
这早晚都是个问题,人们也早晚会做出选择。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