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以文固本栽大木

作者:王开林 来源:2024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7日 10时34分04秒 编辑:陈家琦

王开林副本.png


长沙县影珠山板仓冲是近代学者杨昌济的出生地,他父亲杨书祥靠教授私塾养家,母亲向氏能识文断字,以仁慈著称乡里。他从小受淳厚的家风滋润,以耕读为本,一直是亲友和乡邻眼里的读书种子。

杨昌济崇拜湘贤曾国藩,尤其钦佩他修身治学时所运用的方法,那就是务实。朴实为人,扎实做事,平实立论,不哗众取宠,他对自己始终如此要求,对学生也如此要求。

1898年春,杨昌济进岳麓书院求学,恰逢维新变法运动渐入佳境,南学会初开,民主气氛浓厚,作为通讯会友,杨昌济总是兴冲冲地前往会场听演讲。其中有个提问环节,他询及如何理解“天地之大德曰生”,谭嗣同的回答很是诚恳:“于圣贤微言大义晦盲否塞之秋,独能发如此奇伟精深之问,此岂秦汉以下之学者胸中所能有哉?兹事体大,余亦何敢论断。总之以民为主,如何可以救民,即以如何为是,则头头是道,众说皆通矣。”谭嗣同弘扬民主的精义,以此阐释“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给杨昌济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1898年夏,谭嗣同在湖南创立延年会,“其用意在于省去无谓之应酬,以所省出之精力时间读书办事。谓计人寿命之修短,不以其年龄之多少,而以其作事之多少。如作事多则虽中年亦可云寿考,如作事少则耄耋亦可云夭折。省去无谓之应酬,则人人可多办事,人人延年益寿矣”。延年会的宗旨为“精勤”二字,古人称“仁者寿”,谭嗣同称“勤者寿”,这个观念更接地气,也更健康。杨昌济本就朴实勤奋,对延年会的宗旨赞赏有加。

谭嗣同对杨昌济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大过曾国藩对他的影响。谭嗣同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救天下大难,杨昌济认定他是“死一身一家,而生天下万世”的仁人,反复强调“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谭嗣同的《仁学》冲击震荡杨昌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堪称“核爆级”。

要有大胸怀,须开大眼界。20世纪初,杨昌济认识到“处此时势,非有世界之智识,不足以任指导社会之责”,于是他出洋求学,留学日本6年,留学英国3年多,游学德国9个月。出国前,他决定改名为“怀中”,其义自明:身在异域,心怀中土。

到了日本,杨昌济先入弘文学院,后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同乡好友黄兴主张民族革命,杨昌济也有意学习军事,但仅仅参练过一次兵操之后,他就心中有底了:“吾自度非破坏才,且志在学问,不能从军也。”

某日,友人置酒相邀,请杨昌济赴蒲田看梅。席间,杨昌济搁下酒杯,感叹道:“吾辈皆三十许人,学问尚如此,再不自立,何以为人!”此言“志气真切,意味深厚,纯然学者之用心”,朋友闻之无不动容。

杨昌济告诉李肖聃:“为学之要,在乎躬行,左文襄所谓‘无实行不为识字’也。”他要躬行的是用伦理教育改造出一代新人,这与革命其实是互补的,毕竟破坏只是革命的手段,建设才是革命的目的。他认为,法不可不变,就看怎么变。“法之变有二:有变之自上者,有变之自下者。变之自上者,效速而易迁;变之自下者,效迟而可久。”具体而言,政治变革自上而下,动静大,却难以持久,并不可靠;教育变革自下而上,动静小,润物细无声,收效却不可低估。他说:“欲强中国,当蓄力于小民。士大夫积其教化之功,小民各自积其学问、阅历、兴举、扩充之功。积累久之,民智大开,则浡然兴起而莫能御之矣。”

李肖聃得过杨昌济许多教益,曾撰文感慨道:“怀中感人处,在志气真切,意味深厚,纯然学者之用心,今之人不逮也。”不逮,就是不及的意思。

优秀的学者必定极其敏感。当年,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处处表现出来。有一次,日本老师讲西洋历史,借题发挥,说是中国人就跟古罗马人一样,只珍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太在意本国的土地被异族占领,甚至以本民族的文化能够同化异族而骄傲。杨昌济顿时就觉察到,日本老师的这番言论有弦外之音,是在鼓吹“侵略之合理性”,暗藏“入主中国之思想”,心中立刻产生大不平。

1909年春,受清政府欧洲留学生总监蒯光典之召,杨昌济离开日本,前往英国,入苏格兰阿伯丁大学哲学系,专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他对于伦理学上的各种主义,如禁欲主义、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等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和比较。

杨昌济最用心着力的方面仍是教育,这从他的诗句“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可以看出。他在湖南高师开课西洋伦理学、教育学和哲学,“其规划皆先生之首创”。

杨门众弟子几乎都见过恩师在长沙寓所门框上挂着的那块一尺来长、三寸多宽的铜牌,上书隶字“板仓杨”。5年间,这块铜牌从河东到河西,再从河西到河东,杨昌济把家搬到何处,它就挂在何处,总有好学的青年徒步前来问学求教。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陈昌、张昆弟等弟子都是“板仓杨”书房里的常客,他们组成一个哲学研究小组,从1914年冬到1915年9月,每逢周六或周日,就在杨家讨论哲学问题,彼此介绍进步读物,交流读书心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些进步教员,例如黎锦熙,也被吸引到这个圈子里来。

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杨昌济乃是公认的精神导师。原因很简单,新民学会确定的纪律,“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都是杨昌济的一贯主张。此外,他们不混世,不受生活琐事羁绊,不向腐败社会妥协,出淤泥而不染,这也与杨昌济对于政治和生活的态度高度一致。

杨昌济受曾国藩影响,将每天记日记当作修身功夫来做,也鼓励弟子门生每天记日记,有时还会借阅他们的日记,感受新风。在1914年的《达化斋日记》中就有这样的内容:“阅陈生昌日记,载有肖生旭东数语云:‘不为我造就我,而为国家造就我;不为我求学问,而为学问求学问。’颇有所见,故录之于此。”“阅熊、肖二生日记,知船山学社切实讲船山所著之书,此事深惬鄙意。刘艮老之绪论亦甚平实,青年肯往听讲,必有益也。”刘艮老即船山学社首任会长刘人熙,是研究王夫之学说的学者。

出版家、教育家舒新城回忆自己在湖南高师的读书生活,感叹道:“在人格上最使我受感动者为杨怀中先生……其处世接物一本至诚,而一切都以人情物理为归。他律己极严,不吸烟,不饮酒,读书作文均正襟危坐,处以虔敬,但对他人则并不强加干涉。常谓美之所以为美,须有多态统一,于人亦然,只要其行为不害及群众,应听其自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杨昌济“欲栽大木柱长天”,可谓用心于培元固本。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