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学习毛泽东的语言艺术

作者:史锋 梁栋 来源:2024年第2期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8日 11时11分18秒 编辑:陈家琦


语言艺术副本.png


新媒体时代,语言表达是十分重要的“技术活”,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如何在快速浏览的浅阅读中抓住读者的眼球和心灵,是决胜新媒体场的关键。这是一个轻量化表达的时代,快速碎片化的信息传播,需要场景化、轻量化的叙事方式,需要观点新颖、主题鲜明的言语内容。适应这一变化,掌握这一技能,无疑需要在语言上有深厚造诣,或者在文字沟通上有天赋。回望历史长河,有众多的语言大师,文字运用登峰造极,毛泽东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让我们从几个维度分析学习毛泽东的语言风格。

书生意气的清新脱俗风格。“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有着“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学堂”的求学经历,其间,他广收博览,勤学苦练,精心钻研,既学会了传统的古文文体,也练就了新闻手笔等义理跌宕、酣畅淋漓、倾向鲜明的新式笔法。在湘乡东山学堂,他写的《言志》《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全校有名。在湖南省立一中,他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以唱叹之笔,实切社会立论,兼具法律和哲理思想,目光如炬,落墨大方。其国文教员发自肺腑称赞:“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写就的文字,不仅脱俗不凡、独具一格,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盛赞,而且始终流露出一代书生对于“如何使个人和全人类的生活向上”这一问题特有的思索和情感,诠释着一种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字里行间充满着爱国爱民的情怀和救国救民的抱负。面对袁世凯接受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他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面对工人不识字的状况,他用言简意赅的大白话写夜学招生广告:“列位最不便益的是甚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话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面对个人,他在日记中激情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并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等豪迈诗句。学生时代的毛泽东风华正茂,尽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语言灵活多变、言之有物、高亢奋进、感情充沛,挥洒了卓尔不凡、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

实事求是的平民质朴风格。“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毛泽东走出校门后,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其语言也逐渐由学生时代的语言风格逐渐转化为大众化语言风格。所说话语、所写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既为革命事业服务,也为人民群众服务。贴近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用群众熟知的事物和术语举例子、打比方,是毛泽东实现语言大众化、平民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讲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时,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在阐明什么是调查时,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在讲到认识来源于实践的道理时,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在阐明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时,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带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大众语言,将一些晦涩难懂的哲学道理转化为平实质朴的语言。比如,他在讲到共产党员要拥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时,借用中国成语说:“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毛泽东还善用比喻批评不良现象。比如,他批评党八股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像个瘪三”,像“开中药铺”;批评没有坚定立场的人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等等。他的文字对于事物的刻画和道理的描述都十分形象逼真,入木三分,充分发挥出了语言的战斗力和感染力,具有极强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为广大战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许多听过毛泽东讲课或讲话的人都觉得听他讲课是一种精神享受,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听了他的讲话不以为深,文化水平高的人听了他的讲话也不以为浅。

文人气质的豪迈浪漫风格。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同时也是独领风骚的一代文人、诗人。他一生喜好读书写作,留下大量诗文书稿。其诗词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自成一体、独树一帜,最显其文人气质的豪迈风格。臧克家说他的诗词“常读常新”“越挖越深”;郭沫若说他的诗词“形象思维第一流”;贺敬之说他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

毛泽东绝大部分诗词气势磅礴、豪迈雄健,是书写和讴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壮丽史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积极乐观的奋斗精神等。例如:《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歌颂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词句展现了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和担当精神;《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词句抒发了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浪淘沙·北戴河》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词句抒发了对新中国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歌颂之情;《七律·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歌颂了韶山人民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等等。毛泽东所写的绝大部分诗词,从总体上给人一种积极向上、雄浑大气的感觉,既是书写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也是书写毛泽东个人的博大情怀,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形象的画面感、独特的艺术感,经久不衰,在众人间口口相传。

纵横捭阖的宏大外交风格。毛泽东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凡事考虑国家和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始终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时刻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面对外国政要、名流、记者等人提出的一切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节,不卑不亢,辩证灵活,富有哲学意味。其中与苏联、美国相关人士的交往具有代表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这次访苏的重点是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新签订新约。然而,毛泽东到达苏联十多天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却只字不提签订新约之事。作为一位久经政治考验的政治家,毛泽东实在忍不住了,对着苏方联络员发了一通火,借此表达不满,他说:“我到莫斯科来,不是单为斯大林祝寿的。你们还要保持跟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我现在的任务是三个:吃饭、拉屎、睡觉。”此言一出,很快传到斯大林那里。不久,斯大林开始考虑签约事宜。1950年2月,双方终于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后来回顾这段往事说:“我的态度是:第一,你提出,我不同意的要争;第二,如果你一定要坚持,我可以接受,但保留意见。”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原则问题上观点鲜明、一语中的,从不拖泥带水。

在与美国人士的交往中,毛泽东对美国的看法也是灵活机动,与时俱进。194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交谈中,曾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十年之后,在与拉丁美洲人士谈话时,毛泽东又一次强调了“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他说:“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从整体上来说,要轻视它。从每一局部来说,要重视它。它有爪有牙。要解决它,就要一个一个地来。比如它有十个牙齿,第一次敲掉一个,它还有九个,再敲掉一个,它还有八个。牙齿敲完了,它还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认真做,最后总能成功。”随着国际局势变化,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破冰,毛泽东对美国的态度有了变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当他列举一些国际问题准备与毛泽东交谈时,不料毛泽东客气但又坚定地说:“这些问题不是我这里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去谈。我谈哲学问题。”在大约一个小时的交谈中,毛泽东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尼克松后来回忆,毛泽东是一位健壮、朴实的人,具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毛泽东谈吐自如,言简意赅;他以安详而又平和的语调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谈论严肃的问题时,也喜欢发出令人生趣的话语;他的思维敏捷、深邃……尼克松认为“毛泽东具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认为“毛泽东有压倒一切的魅力”。基辛格回忆,毛泽东几乎从来不一个人独白;他也不像多数政治家那样,要旁人给他准备讲稿,然后记诵而装作即席讲话,或者照本宣科。他轻松自如,似乎随随便便引导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意。全在开玩笑之中夹带出主要论点,牵着对话者转来转去,找机会插几句时而富有哲理、时而富有嘲讽意味的话……以致意思都表达出来了,同时却规避了义务。可以说,毛泽东在对外交往中,展示了他纵横捭阖的语言风格,既幽默风趣又不失国家威严。

毛泽东的语言既反映着他的“整个人”独特鲜明的风格,也折射出那个风云时代的岁月印痕。这些都启示我们,要在新时代新的传播规律中精准把握受众群体,就必须用人们喜欢的方式去交流沟通,赢得信任。正如他曾告诫大家写文章、做演说要像洗脸一样认真负责:“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