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

作者:戴爱国 来源:2024年第8期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06日 03时16分30秒 编辑:陈家琦

戴爱国副本.png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创造性的概念,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理论阐释之“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

何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凝练概括:“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以“新”优“质”,以科技创新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创新驱动不仅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更强调技术的原创性、革命性和颠覆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医药虽然是传统行业,但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眼光,要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传统优势产业提能升级,在新模式新业态中激发新动能新优势。

以“智”强“质”,以智能融合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蝶变升级。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数据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新一轮的科技革新和产业升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智能生产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也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要加强中医药数字化升级战略布局,深化中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推动生产力实现跃升。

以“绿”提“质”,以绿色生态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释放中医药的绿色属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将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让新质生产力的成色更足。


生产应用之“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场景范式

在中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医药融入创新格局,重塑产业形态,强化发展动力的关键抓手。

构建中医药理论研究新范式。中医药学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蕴含了中医药对生命本质、疾病的独特认识。将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相融合,开展原创性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将带来中医药学科变革式发展。要聚焦重大疾病领域,用现代科学把“中医药优势病种”原理讲清楚、说明白,形成更多像青蒿素抗疟、砒霜治疗白血病等重大医学成果,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中医药智能服务新范式。在中医诊疗领域,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智能辨证系统和智能诊疗技术上,对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进行智能化升级,将复杂多维的诊疗数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形成具有专家经验的AI辅助决策模型,有效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效率与服务能力。在中药产业领域,要进一步研发涵盖中药产品种植、研发生产、仓储物流、金融服务、大数据和云服务的全产业链数智化服务平台,形成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智造模式,助力中医药步入智能化发展快车道。

推进中医药绿色发展新范式。推进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发展,坚持“有机、绿色、道地、安全”原则,大力发展中药材林下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既能切实提高中药材质量,让中药成为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口头”的放心好药;也有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要加强中医药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构建野生珍稀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物种基因库,开展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人工资源生产,形成中药资源保护、研发、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实现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要素驱动之“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湖南中医药发展潜力巨大,中药材资源品种数居全国第四,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二,有着发展中医药事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要进一步把湖南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地制宜走出湖南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特色发展路径。

强化“创新引擎”,打造湖南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抓住“中医药强省”建设和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契机,依托湖南高等研究院、芙蓉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建设,进一步完善有机协同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既要坚持原靶点创新,做好从0到1的原始创新,又要做到既有靶点创新,又有在原有药理或药方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创新。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重大、难治、罕见疾病等理论与临床研究,探索中医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激活“人才密码”,发挥湖南中医药人才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培养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要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深化中医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部署开展中医、中药、中西医临床医学(九年制)本博长学制专业等建设。要为人才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营造出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优势赋能湖湘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

做优“产业阵地”,强化湖南中医药地方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试点县(市)建设,因地制宜制定“一县(市)一品”“一县(市)一特”“一县(市)一策”的新模式,着力推动湖南中医药产业发展壮大。要开展中医药产业关键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壮大“湘九味”道地药材等特色药材产业及深加工规模,形成“道地药材—优质饮片—高品质中成药”的高质量中药产业体系。要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制定湖南道地品种和主导优势品种的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ISO国际标准,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型药企,以湖湘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