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抗战精神共同体的锻造与传承

作者:张树军 来源:2025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6日 08时3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抗战精神共同体的锻造与传承.png

连线专家:张树军

抗日战争时期,当硝烟弥漫中华大地,湖南以独特的战略区位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战场。其间各类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烽火中发出不屈的呐喊。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研究员张树军,为大家介绍文化抗战中湖南抗战报刊如何构建起全民抗战的精神坐标体系。

抗战精神共同体的锻造与传承

意识形态的灯塔需要坚实的理论基座,而报刊正是传递真理的桥梁。在抗战局势混沌不明、民众陷入迷茫的关键时期,报刊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播信息,更在于为民众指明方向。

湖南抗战报刊的勃兴,是地理、政治、文化三重因素交织的产物。

从地理维度观察,湖南地处华中腹地,既是连接西南大后方与前线的枢纽,又在武汉沦陷后成为日军南下的必经之地,“六大会战”让这片土地始终处于战争最前沿。这种“前线即后方、后方亦前线”的特殊区位,迫使民众必须直面战争的残酷,也催生了对“为何而战”“如何战”的迫切认知需求。报刊作为最便捷的思想载体,自然成为回应这种需求的核心力量。

从政治维度考量,国共合作的复杂格局为报刊提供了特殊的生存土壤。1938年前后,国民党暂时开放的舆论空间与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坚定立场形成奇妙共振。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作为公开阵地,让《观察日报》《抗战日报》得以用“合法”身份传播党的主张,徐特立撰写的社论既能在街头巷尾传读,又能巧妙避开国民党的新闻舆论审查。这种“在夹缝中铸剑”的智慧,恰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战略定力。

从文化维度审视,湖南深厚的经世致用传统与内迁文化精英的碰撞,孕育了报刊独特的传播范式。湖湘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让本地知识分子天然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上海、北平内迁的文化人则带来了现代报刊的编辑理念——张天翼在《观察台》用童话《金鸭帝国》隐喻侵略本质,田汉以“抗战戏曲”专栏将救亡主题融入地方花鼓戏,这种“高深理论通俗化、抽象信念具象化”的表达,打破了文化的阶层壁垒。

更值得关注的是,报刊与民众的互动形成了“双向塑造”。《老百姓》周刊收集民间疾苦,《湖南妇女》鼓励女性走出闺阁,民众的声音通过报刊进入公共视野,而报刊的主张又转化为民众的行动,最终让“持久战”的理论落地为具体实践,构建了从思想启蒙到社会动员的完整闭环。

从宣传中共抗战方略到传播抗日救亡思想,从鼓舞民众斗志到凝聚民族力量,湖南抗日救亡报刊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构筑起一个跨越阶层、地域的精神共同体。它们以文字为纽带,将个体的抗争意志凝聚成民族的集体觉醒,这种由刊物编织的精神网络,实则是另一个维度的“战场”,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枪林弹雨的前线。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