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燃烽火,笔阵起惊雷
——湖南抗日救亡报刊群的铁血呐喊
在世界报刊史上,有一种类型的报刊创办环境极差、生存时间极短,却在民族独立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极大。这就是抗战时期诞生在湖南的抗日救亡报刊群。在前后不到7年的时间里,湖南诞生了数百种抗日救亡报刊。它们像一束束火炬,点亮了暗夜长空。
记者探访:追寻红色宣传火种
长沙蔡锷中路徐祠巷,一处古朴建筑内,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静静伫立。推开斑驳的木门,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紧张与激昂。墙上的浮雕里,一群身着长衫的青年围坐桌前,桌上堆叠的文稿正是《观察日报》的雏形。
1937年12月底,通讯处在长沙徐家祠堂挂牌办公。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宣传抗日主张的前沿阵地。当时,淞沪会战失利,日军进逼,人心惶惶,通讯处每天不断接待带着疑惑与担忧前来的民众。徐特立等共产党人在这里为大家剖析抗战形势,传播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1938年1月25日,《观察日报》在此萌芽。是穿透黑暗的真理,是划破迷雾的曙光,是血透纸背的呐喊,《观察日报》很快成为湖南抗日救亡运动一面鲜艳的理论旗帜。
讲解员指着一份复刻的报纸清样对记者说:“当时徐特立先生就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审改社论。他撰写的《保卫湖南及保卫武汉的基本问题》发表后,长沙街头巷尾都在传读。”
《观察日报》内容以通俗精悍著称,标题生动,聚焦伤兵难民救助,还曾独家报道延安动态。第一版为战讯与社论;第二版主要是国内新闻;第三版是国际新闻+副刊《观察台》(张天翼主编,连载童话《金鸭帝国》);第四版是地方新闻和通俗副刊《老百姓》。1939年4月17日,《观察日报》被国民党以“登记手续不全”为由强制停刊,共出版发行15个月报纸。
几乎同一时间,中共地下党员田汉、廖沫沙在周恩来和徐特立指导下创办的《抗战日报》,也在长沙问世。1938年1月28日,《抗战日报》正式创刊。田汉选择这一天创刊,是为了纪念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日战争。该报以宣传我党政策、介绍我军战绩、推动抗日救亡为宗旨,成为了宣传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
徐特立对《抗战日报》非常重视,不仅审阅每期社论,还亲自撰写文章。他通过《抗战日报》想方设法恢复和发展湖南党组织,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他第一次在长沙银宫电影院(后名新华电影院)讲演毛泽东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时,群众闻讯而至者达三四千人,整个电影院挤得水泄不通,《抗战日报》对这些事件都作了报道。
《抗战日报》创办后,郭沫若、沈从文等文化名人也积极撰稿,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思想阵地。报纸设有《抗战青年》《抗战戏曲》等七大主题专刊,不仅报道国内外要闻,而且通过《抗战儿童》等专栏发表抗战文学作品,激发了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的抗日热情。
1938年7月,因日军逼近长沙,《抗战日报》被迫停刊,但报刊人的斗志并未被磨灭。武汉失守、长沙大火后,报社工作人员带着印刷机和铅字,沿洞庭湖溯沅江而上,于1938年12月底在湘西沅陵复刊。在我党的领导下,《抗战日报》成为湘西救亡的运动核心,带动“一致剧社”巡回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将抗日救亡活动推向了高潮。可惜的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压力,以及经费和物资困难,1939年6月,《抗战日报》再度被迫停刊,此后再未出刊。
硝烟在中华大地上弥漫,抗日的烽火燃遍湖南,不同的战场上演着相同的坚守。同样是1938年,在长沙西南方向、距离长沙300余公里的武冈古城,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因日军进逼武汉而迁校至此。
“好男儿,杀敌去!”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师生在战火中创办了《战斗日报》,报头“战斗”二字带着弹痕般的笔锋。“这份报纸既是教材,也是武器。”旧址工作人员边讲解边领着我们走进中山堂内。一份份带着战火温度的旧报在展柜中静静陈列,泛黄的报样,浸着岁月的沉郁,藏着往昔的赤诚,字里行间满是“宁为玉碎”的决心与呐喊。
历史回响:暗夜星火照亮前路
一纸檄文抵万剑,千种声浪汇洪流。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将抽象的信念具象为千万人共同的理想。抗战报刊的横空出世,让“持久战”“全民族抗战”的思想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让一盘散沙凝聚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岁月悠悠,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些抗日救亡报刊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却依然闪耀光芒。
除了《观察日报》《抗战日报》《战斗日报》,湖南在抗战时期还有诸多进步刊物。如1938年3月15日创刊的《中苏》半月刊,由翦伯赞出任主编。它以宣传中国抗战和沟通中苏文化为宗旨,是湖南抗战期间存在时间最长、出刊期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的唯一合法的舆论阵地”。还有《湖南妇女》等妇女刊物,报道省妇工委和各县分会的抗日救亡工作,宣传妇女应具备的技能和常识,在妇女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除此之外,还有衡阳的《新阶段》旬刊、续刊的《大刚报》《力报》,岳阳的《战鼓报》,汝城的《星光》半月刊,湘潭县工委创办的《快报》,南华安工委创办的《怒吼》《先声报》,湘西工委创办的《洪江晚报》《时事动态》等抗战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一时期,仅湖南各县中共党组织创办的报刊就有300多种。这些进步刊物,犹如点点星火,齐声为抗战呐喊,很快形成了湖南抗战宣传的燎原之势。
《力报》揭露汪精卫叛国真相时,报社编辑连夜排版,报童冒着被捕风险沿街叫卖,3天内引发全国声讨浪潮;张治中在《抗战日报》题词:“勇往迈进,抗战到底。”抗战报刊里的一行行文字如同一条条毛细血管,将民族觉醒的意识输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洪江晚报》在日军轰炸中坚持出刊,组织“晨呼队”“吼声歌咏队”,兴办“女子工读团”等,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老百姓》周刊用方言快板宣传抗日,连不识字的农妇都能传唱“拿起锄头当枪杆”。
考证湖南抗战报刊的出版史,有个惊人的发现:1938年至1944年是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也是抗战报刊最活跃的时期。
一方面,湖南是“六大会战”主战场,急需唤醒民众支持前线。湖南报刊以多元形态(新闻、漫画、副刊)实现全民覆盖,证明文化动员是军事抵抗的“第二战场”。
另一方面,武汉沦陷后,湖南接纳了北平、上海等地内迁机构。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国立师范学院等高校迁入,带来大批文化精英和报刊编辑专业人才。
然而,因经费短缺、反动势力打压,这些刊物存续时间都不长,很多两三年就停刊了,但它们塑造的抗战精神与基因不仅从未消失,而且不断地蓬勃生长。
湖南抗战报刊的伟大之处,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意识到,自己就是这场战争的主角。8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理想与热血的温度。当思想与民族命运相连,文化就能迸发一往无前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湖南抗日救亡报刊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