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固根基 培根铸魂育新人
——“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2023年4月,“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在春日扬帆,一批批湖湘学子怀着崇敬之心奔赴韶山,于伟人故里开启沉浸式研学之旅。经过两年的深耕细作与创新发展,“我的韶山行”构建了“1+3”课程体系,将毛泽东广场开班仪式、故居情境教学等沉浸式体验与全息投影、数字展厅相融,搭配“学伟人读书精神、励志笃志、家国情怀”等主题课,让思政教育在行走中焕发生机。韶山通过盘活资源、强化师资等举措,实现每日常态化接待4000名计划内研学学生,已惠及70余万中小学生。这场心灵远征将革命旧址化为铸魂课堂,用红色信仰照亮青少年前行之路。
随着红色研学影响扩大与社会关注度攀升,关于“我的韶山行”的讨论愈发多元。如何让红色研学始终沿着科学航向前行,持续擦亮青少年思政教育金字招牌?亟待以全局性眼光构建长效机制,在多元观点中提炼真知,于百家争鸣间坚守教育初心,为红色研学锚定清晰方向。
坚守价值引领,筑牢红色研学精神根基
红色文化资源是镌刻民族记忆的精神富矿,红色旅游与红色研学虽同采此“矿”却特质迥异。红色旅游以文旅融合为笔,绘就湖南红色、绿色、古色三色交织的斑斓画卷,通过整合革命遗址、青山秀水与历史人文,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而红色研学以教育铸魂为刃,将红色资源雕琢为系统课程,在专业导师指引下,带领青少年穿梭历史长廊,感悟信仰力量,实现价值观塑造与知识拓展、能力淬炼的育人目标。
作为省市县三级财政全额保障的“铸魂”工程,“我的韶山行”搭建学生零费用研学平台,如不染尘埃的精神殿堂,彻底隔绝商业喧嚣。这一创举以纯粹教育初心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重任,彰显红色研学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战略定力。反之,若将经济利益凌驾于教育价值之上,无异于在澄澈心泉中注入浊流,必将扭曲红色研学的教育本质,让精神传承沦为浮光掠影。
捍卫红色研学的精神本真,需要我们建立系统长效的价值保障体系。坚持以常态化财政投入为根基,建立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资金供给机制,为研学持续注入“源头活水”;坚持以严格准入标准为屏障,设立商业元素负面清单,构筑纯净的研学生态;坚持以科学评估体系为标尺,从认知深化、情感共鸣、价值内化三个维度构建量化考核指标,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定期“问诊把脉”。
优化课程体系,把握核心拓展辩证统一
红色研学的灵魂在于“红色纯度”,优质课程体系需在核心与拓展的辩证中坚守教育本真。韶山作为露天红色博物馆,6.3万余件革命文物为课程设计提供丰厚精神矿藏。“我的韶山行”深掘这一宝藏,将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的少年意气、“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家国情怀、“啃辣椒读马列”的求知精神熔铸为课程内核,让青少年在革命原点触摸历史温度,正是对红色研学“以文化人”本质的生动诠释。
当前,部分专家对研学课程设计提出“大而全” 的构想,试图在“两个半天一个晚上”的紧凑行程中叠加科技、艺术、体育等多元内容。但心理学研究表明,13-18岁青少年单次有效学习阈值仅45分钟,超载内容输入易导致认知过载。
优化红色研学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制定红色研学核心内容指引,以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革命先辈奋斗史、红色精神传承史为经,以新时代伟大实践伟大成就为纬,编制红色研学教学大纲,规范红色主题教学内容不低于70%;组建教育专家与党史学者“双轨审核团”,对新增课程进行“必要性—适配性”双维评估;创新“1+X”弹性架构:“1”为“大思政课”和现场教学等沉浸式核心课程,“X”为限定在红色文化外延的特色活动,既让红色基因深植心田,又以适度拓展激活学习势能。
统筹质量规模,构建精准高效管控体系
在红色研学追求“全员覆盖”的时代浪潮中,“唯数量论”的短视思维正侵蚀教育本真。作为研学活动的核心载体,毛泽东同志故居、纪念馆等红色地标,既是承载革命记忆的精神殿堂,也是承载能力有限的实体空间。尽管当前采取“上午学生研学、下午游客参观”的错峰机制,但每天4000人的计划内研学群体仍导致讲解员只能走马观花式串讲,使学生沦为“赶鸭式”听众,既无法开展深度教学,也剥夺自主探索需求,导致精神浸润效果锐减,更可能引发市场化研学空间挤压、恶性竞争等连锁反应。
权衡红色研学品质与发展规模,需要我们构建精准高效的动态管控体系。注重以制度建设为锚,科学制定研学规模调控办法,依据场馆承载能力划定单日接待红线,采取分时段预约分流机制,既保障沉浸式学习时空,又为市场化研学预留空间;注重以数字技术为翼,打造“云研学”智慧平台,借助VR、AI等科技手段,打破地域时空壁垒,让青少年通过“云游”韶山,实现红色教育覆盖面指数级跃升;注重以数据监测为镜,搭建质量动态优化系统,深度挖掘学生停留时长、互动频次、知识测试等行为数据,形成“数据驱动、实时校准”的管理模式。
创新协同机制,激活多元主体发展动能
“我的韶山行”作为省级思政教育重点工程,肩负立标打样、探索标准化路径的使命,旨在以计划内研学带动市场化研学协同发展。但现实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韶山核心红色资源承载能力有限,难以兼顾大规模计划内研学与市场化运营;另一方面,市场逐利本性容易导致行业乱象。当前也有反映市场化研学存在课程敷衍、师资资质存疑等问题,部分项目借“我的韶山行”之名行商业化之实,计划内与市场化两类研学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化解计划内与市场化红色研学协同发展困局,需以制度筑基、生态焕新、协同聚能三维破局。首先要筑牢制度根基,建立完善红色研学市场管理条例,明确计划内研学的普惠使命与市场化研学的监管边界。计划内研学当如定海神针,严守政策标准;市场化研学需戴上“紧箍咒”,避免过度逐利侵蚀教育纯粹性。其次要优化市场生态,建立“红名单”管理制度,设立严格资质审核门槛,对优质市场主体给予政策扶持,将违规企业坚决淘汰,净化行业风气。再次要搭建协作桥梁,构建合作共享平台,鼓励韶山有关部门与市场机构打破壁垒,开展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实现“政策稳健护航”与“市场创新活力”的有机统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既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载体,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价值引领、课程优化、质量管控、机制创新的四位一体发展体系,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必将使红色研学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执笔:谢 青)
- 新湘导读